特稿:柴静雾霾调查背后的政府与政治

空气污染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发布48小时后,该视频的总播放次数已超2亿。

事件轨迹

2月27日,中国新环保部长上任。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发布,中共官媒人民网首发,并迅速发布了柴静的专访文章。48小时后,该视频的总播放次数已超2亿。

3月2日,中国宣传部门作出指示,要求新闻媒体不要发布有关《穹顶之下》的报道,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官媒开始撤下视频,并删除了几乎所有相关文章。3月3日,中国2015年全国两会开幕。

短短5天,一部以环保为题材,糅合调查、纪录、演讲等多重题材特征的视频作品,就这样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历程。虽然此视频在各大民营媒体中还是可以正常搜索观看,关于该话题的讨论也仍能够如常进行,但随着官媒的突然“收手”,以及讨论热点从环保转移至柴静个人的争议所造成的“舆论失焦”,再加之“两会”已然到来,《穹顶之下》的命运如同一道流星一般,闪亮登场却已迅速划过。

火爆背后的身影

如果说流星的出现是偶然不可控的,那么这份视频作品火爆的背后,却从头至尾都有着中国政府各部门的神秘身影。

其实,这份视频作品从选材、内容、观点的角度来说,已远非新颖。但它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原因在两点。一是环保、石油等诸多部门单位人员的登场以及大胆发表意见。二是视频发布的前期准备充足。不仅时机挑选合适,而且官媒集体发力支持,并持续发表后续文章。

可以说,该视频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尽管已经策划精心,制作优良,但如果没有官媒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力挺,如果宣传部门对此略微敏感的话题略微设置障碍,那么它的效果都不会如此轰动。

柴静

图像来源,xinhua

图像加注文字,

柴静团队的背后不仅有中国的环保部门和宣传单位,更有中外资本集团的身影。

Skip podcast promotion and continue reading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那么中国官方为何要支持此份雾霾调查呢?其实不难看出,此次事件背后的最大推手之一便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在视频中提出了诸多诉求和其部门施政执法的困境,并且在视频播出后第一时间向该视频表示支持。甚至在两会开始后,傅莹用“有牙齿”的说法来形容新环保法,也是明显在回应《穹顶之下》的内容。

中国官方乐于看到环保部门获得支持和协助,故而宣传部门也会来帮一把。但环保部门仅需要为新《环保法》在两会中取得适当的关注和舆论铺垫即可,这个话题并无必要炒得过热。由视频引发的许多环保主义争论议题,以及企盼中国自由化的国企制度改革声音,还有对于新兴环保产业投资的热度等等,这些都并非官方所乐于看到的趋势。

因此在进入两会之时,官媒撤下相关内容,对其进行“冷处理”。这样一来,该视频的舆论发酵期便被控制住,舆论重心被新的热点取代。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可谓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在视频初期普遍大涨的环保股票,到今天也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仅有那些与政策紧贴的股票才仍被看好。

因此,一些评论认为中共不满该视频过于火热而用权力对其进行压制,这种观点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也知道把话题引导到何种程度合适。将柴静的视频报道撤下,并非对其反感和压制,而是一种“舆论导向”的手段。

舆论策略转变 上一次在两会前夕出现突发性舆论热点还是在2012年,当时在两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时,突发了王立军进入美领馆事件。但一个月内,中国官方一直沉默不语,并未给出明确答复。各种传言猜测也甚嚣尘上。

在两会中,中外媒体都期待官方能够正面面对此事。最终,还是在两会最后一天答记者问环节中,时任总理温家宝给出了表态,可以说是勉强成功应对了一次“危机公关”。

从2012年两会的“危机公关”到2015年两会的主动“制造热点”。中国政府的舆论策略可以说是变得更加成熟和聪明了。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次柴静团队在发布过程中受到层层阻碍,最后完全依靠民营媒体进行发布的话,那么,舆论中肯定少不了对政府包庇污染垄断企业的指责。同时,该视频的发酵期可能会更久,各种话题和观点也会暗潮涌动,这样一来,官媒和有关部门会处在很被动的位置。

但此次官媒从一开始便掌握先机,各部门表态非常透明。话题迅速走热之后,中国政府又是以比较温和的形式对其进行冷处理,成功转移了舆论热点。这种政治传播策略,可以说是完成了从过去的“管控(control)”到“导向(guidance)”的转变。这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未来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新趋势。

潜藏趋势和利益

尽管我们可以把这次视频的热播看成一次在官方掌控下的舆论事件,但还有一些潜藏的新趋势值得进行分析。

首先,柴静团队的背后不仅有中国的环保部门和宣传单位,更有中外资本集团的身影。它们或以新能源产业的形式出现,或以环保类NGO的形式出现,又或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这些市场主体和机构,都是该视频的支持者,以及视频播出后的潜在获益者。它们的共同诉求都是,从政策和舆论上向官方施压,以为自身谋求利益和发展空间。

这样一来,柴静团队就不仅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记者式调研,也不是简单在官方支持下的一次舆论导向,更成为了上述利益集团的发声筒。于是,利益集团向政府政策制定所能施加的压力便加强,而且更加公开化,它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便增强了。

另外,这次事件也应该令中国民间的环保主义者以反思。中国的雾霾状况已经延续了数年,然而之前掀起的舆论影响加起来,甚至都不如柴静视频所造成的影响大。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环保主义运动属左翼运动,它一直以来习惯于通过独立自主以及发起社会运动的方式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这次柴静团队的背后站着的,是政府、市场主体等的身影,却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这可能意味着,环保这个事业,左翼做了多年做不起来,最后却要被政府和市场等右翼势力夺了去。对于左翼环保主义者来讲,是否应该效仿学习,改变未来的运动方针?这是个提示。

(责编:董乐)

注:本文不代表BBC立场和观点。

若您对这篇报道有任何意见或感想,欢迎使用下表给我们发来您的意见:

读者反馈

昨日到台北市政府與兩位有關工程師會談情況尚稱順利以沒異議收場與會科長笑說他們不是銀行單位只有旁觀的份標準公務員態度我建議台北市不仿作成世界能源首都會集世界300餘城市以柯P統領順便提倡道學文化以人文科技領導世界成為能源科技領袖這是台灣60餘年花費300百餘億尚做不到之有功德之事可惜所談非人他企義圖心不夠不敢夢大事敢夢 始於足下 但契機優先 所謂道生一 一生二是也 尤甚大陸霾霧是民眾大患 此事柯P儘管悠哉遊哉 談笑用兵

可招集河北新疆等城市大家齊來台北市開會吃美食與會美女如雲豈不暢快 談些文化術語 豈不如臨春風 如沐春雨 皆呼聖母也

羅際樸, 台北市

由两会代表的讨论可知,大家都在凭借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向中央要钱,没人管其它的死活。再结合李提出向心力概念,可见人心散已成现实,还不政改将如何,历史有过先例。

think

中国的每个大城市都有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这个问题能被大家重视是件好事。

Dr. Tielong Chen, Germany, Bremen

學台灣 ,,,公共議題 丟出民意市場 事情可能辦成,,,好好學吧

mimi

政治阴谋 我们继续看下去

侑政治

穹頂之下,餘音繞樑,三日即絕,果真絕世手段.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