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十九世纪的硅谷科技创业精神文化

  • 理查德·唐金
  • (Richard Donkin)
(图片来源:Alamy)

图像来源, Alamy

硅谷色彩斑斓、轻松惬意的办公环境成为了互联网时代创意氛围的代名词。

谷歌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那随意的穿着、灵活的工作时间以及怪异的职位头衔,表明了休闲自在的工作文化。但这同时也掩饰了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身在其中的人们往往会给自己施加压力,迫使自己进步。

这些公司的重点是向员工授权,使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来思考工作,从繁文缛节和严厉的管理中解放出来。但这种崇尚科技创新的非正式文化究竟源自何处?

当今规模最大的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会说,答案源自他们卑微的起点。苹果、亚马逊、惠普和微软最初都是在郊区车库里创办的,通常都位于某个创始人的家里。

爱迪生

图像来源, Alamy

图像加注文字,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外号是"门罗帕克奇才",人们通常认为是他创办了第一间工业研究实验室(图片来源:Alamy)

这种年轻发明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希望做大企业、改变世界的创业故事,已经深深融入了这些科技巨头的文化之中。

但如果再把时钟往回拨大约一个世纪,回到美国工业发明的伟大时代,你就会发现还有一个科技焦点拥有与当今的互联网巨头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

发明浪潮

在十九世纪中叶,电子通信革命为美国东海岸的发明浪潮奠定了基础,而萨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等人在1830年代发明的电报技术则成为了这场革命的导火索。

门罗帕克

图像来源, Alamy

图像加注文字, 托马斯·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爱迪生镇的门罗帕克办公区有一栋房子、一个实验室、一个办公室和一个车间(图片来源:Alamy)

新型长途通讯很快变成了一项关键技术,而被称作"钥匙骑士"(Knights of the Key)的技术操作工都深受雇主赏识。他们有的单打独斗,有的两人一组,形成了独立观念,对技术也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些流动工匠中最成功的当属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爱迪生12岁就开始印刷报纸,然后卖给火车乘客,他当时在行李车厢里工作。他通过铁路电报学会了代码,还在家里制作了自己的电报系统。19岁那年,他加入西联公司(Western Union)担任电报员,但还会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与电报相关的项目。

门罗帕克

图像来源, Alamy

图像加注文字, 早在硅谷把开放式办公室变得无比炫酷之前,托马斯·爱迪生的门罗帕克车间就已经采用了开放式办公室了(图片来源:Alamy)

这也催生了他的第一批发明:一台没有找到市场的电子投票记录机;还有一台股票报价机,当时卖了四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70万美元。这些钱足够他在新泽西州纽瓦克(Newark)建起自己的第一个车间,还召集了一批助手开展研究业务。

"门罗帕克奇才"

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多数系统都卖给了电报公司——他们需要更多场地。所以,他们在1876年搬进了一个专门建造的实验室,里面还配有车间、图书馆、木工工作室和吹制玻璃的房间。那里位于新泽西州的门罗帕克(Menlo Park),占地34英亩。

爱迪生聘请了一批高素质的助手,通常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都被他执着于实验和研究的那份热情所感染。

乔布斯剧院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加州库珀蒂诺苹果园区里的史蒂夫·乔布斯剧院(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他们的工资都不高。爱迪生坚称,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有机会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这些助手中有很多人后来都在电影和广播行业开创了成功的事业,这些行业都采用了爱迪生的创新。

他的研究员都会工作到深夜,到了周末则会凑在实验室一角的风琴旁喝酒、唱歌。由此形成了不拘礼节、自由思考的氛围,而爱迪生也把自己看做这些他所谓的"伙伴"中的一员。"这里没什么规矩,我们都在努力做成事情。"他说。

当今互联网先锋营造的那些像大学校园一样的氛围,跟爱迪生当年的工作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员工都会在里面长时间工作,还会展开各种各样的试错性研究。

现在的人如果长时间工作,就会对家庭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与之类似,门罗帕克紧张的工作安排也对爱迪生及其员工的家庭生活产生了破坏。

但努力的确收到了回报。从1868年到1926年,爱迪生和他的团队在58年的时间内申请了大约1,600项专利。从灯泡到留声机,其中有1,000多项都取得成功。超过400项专利是在门罗帕克提交的,其中包括他最重要的一些专利,例如麦克风、改进后的灯丝和用于改进电话效果的感应线圈等。

爱迪生是他助手心目中的偶像。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其他人也都对自己的团队施加了极大的影响。但当今的商业领袖手下没有一个员工能像克拉伦斯·达利(Clarence Dally)一样,为了帮助爱迪生开展研究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达利为他的雇主献出了自己的右臂。因为做X光实验而遭受了辐射损伤,导致他不得不截肢。达利死于癌症,而爱迪生也以太过危险为由取消了那项实验。

爱迪生算得上是最暴躁的工头。一个合作者说,"他会用尖刻的讽刺让人抬不起头,还会把人嘲讽得无地自容。"然而,他却是员工心目中的偶像。电气工程师阿瑟·肯内利(Arthur Kennelly)说:"能跟这个伟人在一起度过六年,是我一生中受到的最大鼓舞。"

谷歌员工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一位谷歌员工在餐厅里骑Go-Ped踏板车(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爱迪生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通过在媒体上公开做秀向投资者宣传他的发明有多大潜力。1879年的新年前夜,他用一台发电机点亮了40个新灯泡,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那场展示还吸引了一批支持者,为一所配电站提供资金。在当时,配电对电力照明的重要性,好比万维网之于互联网。

1887年,在门罗帕克办事处设立11年后,爱迪生又搬到了新泽西州西奥兰治(West Orange)的一个更大的园区。到了晚年,他仍会在家里做实验,但在实验室的时间有所减少。爱迪生于1931年去世。

文化蓝图

爱迪生的实验室确立的这种文化对下一代美国创新者产生了直接影响——杜邦、西屋、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和贝尔实验室(原先的AT&T研究部门,现在的诺基亚贝尔实验室)都在20世纪初拥有繁荣的研究业务,他们不仅学习了爱迪生的方法,也都像他一样放弃了军队般的上下级汇报链条。

是什么让当今的互联网公司充满了像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这样的人——这位贝尔实验室的员工穿过走廊时不是骑单轮车,就是踩弹簧单高跷?虽然很喜欢怪异的交通方式,但香农也是个天才。他在1948年发表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s)为信息技术革命奠定了很多理论基础。

他供职的贝尔实验室在半个多世纪里共获得了16个诺贝尔奖——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得以自由开展研究,这也催生了电脑硬件的早期发展,并为硅谷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3M和谷歌等公司允许员工从事自己的项目也就不足为奇。这种所谓的"20%时间制"催生了谷歌Gmail和3M便笺贴等创新。

当今互联网和软件先锋秉承的这种充满好奇的文化,已经成为一条不可割裂的线索,透过很多全球顶尖企业的研发部门,把硅谷与当年的门罗帕克实验室以及现代灯泡的灵感来源串联起来。

这个发明来源于工作,但如今已然照亮了整个世界。

请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