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鴻:越南式過馬路——心中無車!

河內街頭

河內街頭,交通經常混亂無章。

「中國式過馬路」最近上綱上線、成了一個事關國民素質、交通執法的熱門話題。縱觀世界各地,過馬路的方式不外兩種,一是聽從紅綠燈指揮,二是隨心所欲。

但是,中國大陸創出了以「法不責眾」為出發點的一條新路——「湊夠一撮人就一起走」!其實,過馬路勇於創新的並不只有中國人。

BBC記者哈格里夫斯發現,在越南,過馬路僅有「目中無車」是不夠的,還要做到「心中無車」。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人與車「和諧共處」這一幕就更怪了……

像我這樣的外國人,初到越南,第一感覺會是怎麼樣呢?

幾乎可以肯定,一定是恐怖。

近年來,越南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迅速致富的越南人,最大的願望之一是擁有一部小摩托車。

越南的公路上,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兩輪車。摩托車非常普及,相當於汽車的20-30倍。由此帶來的城市交通流量,令人觸目驚心。

每天從早到晚,越南兩大主要城市——河內和西貢(又稱胡志明市)寬闊的林蔭大道上,從馬路的一邊兒到另一邊兒,橫衝直撞、致命的摩托車擠成一個水洩不通。

看到這樣的場景,任何初到越南的行人「默認」反應一定只有一句話:「過馬路?我怎麼能夠保住命?」

越南女郎買花

越南女郎去買花。市場邊,停放著一排排摩托車。

兩種模式

從全球範圍來看,總體上來講,城市交通和行人之間的互動一般遵循兩種模式。

比如說,倫敦街頭有「法制」。信號燈、指定的行人過馬路地點以及各種各樣的路標都明確指出,行人有權力。

開車的人可能覺得很煩,但是,他們也都必須忍著,會減速、停車,必要時「舉手投降」。

另一方面來講,開車的人也有權力。如果過馬路的行人不守規矩,司機會按喇叭、或者詛咒。

另外一種模式,可以大概其歸類為「無政府狀態」。比如,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如果說過馬路是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點都不誇張。

行人想過馬路,沒有任何專用設施,也沒有任何權力。在無休無止的車流中,找到一個空隙,需要角鬥士一般的勇氣和聖賢一般的耐心。

想活下來,必須有瘋狂的自信、雙目炯炯的警惕性和奧林匹克標凖的體能。

摩托車

胡志明市,最通用的交通工具也是摩托車。

心中無車

現在,站在西貢(胡志明市)路邊,我們這些膽小的外國人,看著洶湧的車流從眼前奔湧而過,一般都會假想,越南肯定也全面採納了「純粹的無政府」模式?

這樣想,可是大錯特錯了。

車人對陣,越南人好像找到了一條全新、非官方的模式,也許,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第三條路」?

這種模式,既沒有法律規定的權力,也沒有個人的為所欲為,反倒更像是基於兩個很簡單的出發點:尊重和寬容。

越南司機尊重行人確實有過馬路需要的事實。行人對這一點非常自信,因此,他們會心甘情願地走上這條初看上去確認無疑的「自殺之路」。

過馬路,也有一定之規。抬腳走下便道,儘管恐懼到膽顫心驚,也一定要做到「目中無車」。然後,邁步開始過馬路,速度自始至終要保持不快不慢,既不要猶豫,也不要變速。

車輛會繼續行駛,但是,過馬路者心中只要記著自己的目的就行了。已經明確表示了自己的存在和意圖,一定要堅持下去,讓對方承認你的存在。奇蹟般的一幕是,車流也會做出反應,容納你的存在。

由始至終保持步調一致是關鍵。突然往前衝或者減速、止步,都是致命性的行為。恆速,可以讓司機凖確地判斷行人過馬路的「軌道」,由此做出減速、或者打把的決定。

茫茫然而又安全無恙,行人抵達馬路的另一岸。沒有法律、沒有制度,這真是弱者的勝利啊!

越南特色

第一次看到一位越南老婦緊緊地抱著購物袋、慢慢穿越六股車道上奔馳的車水馬龍,真是讓我震驚不已。但是,在越南呆上幾天,雖然自己仍然非常謹慎,但也就習以為常了。又過了一個星期,幾乎也進入視而不見的境界了。

耐人尋味的是,越南人過馬路,怎麼就形成了這種模式呢?

也許,「越南式過馬路」的根源是國人為自由而戰的過程中結下的團結一心?或者,這是孔夫子特別重視社會和諧的教誨留下的遺產?

不管答案何在,尊重行人,是越南特色的一個怪現象。

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聯絡薦言

* 須填寫項目

與内文相關的鏈接

相關新聞話題

BBC © 2014 非本網站內容BBC概不負責

如欲取得最佳瀏覽效果,請使用最新的、使用串聯樣式表(CSS)的瀏覽器。雖然你可以使用目前的瀏覽器瀏覽網站,但是,你不能獲得最佳視覺享受。請考慮使用最新版本的瀏覽器軟件或在可能情況下讓你的瀏覽器可以使用串聯樣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