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香港「六四」導賞團──尋找1989年香港支援民運的蹤跡

  • 蔡曉穎
  • BBC中文網記者
音頻加註文字,「六四」導賞團──尋找1989年香港支援民運的蹤跡

香港近年的本土浪潮,令悼念六四氣氛越來越淡薄,去年出席維園燭光晚會人數創八年新低。年輕人以香港人自居,與中國民主運動割席。社運人士陳景輝認為,八九六四是香港人身份的重要構成,於是他組織導賞團走過各個「景點」,重新發掘廿八年前香港人為民主走過的痕跡。

「香港人經常說自己在八九年付出只是汗,但北京學生付出的是血。」不過,陳景輝認為,香港人當年全民投入支持民運學生,在無意中為這座城市創造新的身份與定義。

自2014年,陳景輝開始舉辦六四導賞團,至今約有三百多人參加。路線共有六個「景點」,包括跑馬地馬場、新華社舊址、伊利沙白體育館(伊館)旁的「民主台」、遮打花園、天星碼頭及維多利亞公園(維園)。這些地方都刻劃香港人在不同階段支援八九民運的歷史。

1989年前,香港一直被認為是金錢至上的經濟城市,但六四改變這城市的性格。陳景輝說:「香港人對自由民主的價值,得到更普遍的、更大幅度的認同及相信……八九之後,大家都知道自由民主重要,並且覺得香港都是嚮往這些價值的地方。」

line

導賞團景點:當年發生甚麼事?

跑馬地馬場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馬場曾在1989年開放給香港民眾舉行集會,聲援北京的學生
  • 跑馬地馬場5月21日,香港一百萬人參與大遊行,聲援學運。遊行於中環遮打花園出發,至北角新光戲院,再返回跑馬地。遊行後,大批民眾在馬場進行集會。521大遊行,令當時不少人認為,香港不再只是金錢至上的勢利社會。
  • 新華社舊址主權移交之前,位於灣仔的舊新華社擔任現時中聯辦的角色,是中國官方駐港機構。可想而知,當年香港民眾經常在新華社前示威集會。翻看舊報章,一群新華社員工曾在門外掛上「堅決支持北京學生愛國民主運動」的橫額,之後便返回辦公室繼續辦事。
  • 伊館旁的民主台5月19日,總理李鵬宣佈戒嚴後,不少「政治素人」──包括酒樓侍應、計程車司機、舞廳小姐等──在新華社門前抗議後,轉移至伊館旁的小巷繼續聚集,討論事件發展及未來行動。
  • 遮打花園5月4日,香港大專院校仿效北京學生發起大遊行。其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需由馬料水步行至中環,歷時超過十小時。
  • 舊天星碼頭
  • 維園5月20日,香港懸掛八號風球,但仍有四萬人從維園出發,遊行至新華社。六四過後,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香港人到維園參加燭光晚會,悼念死難者。
line

抬棺材示威源自六四

抬棺材示威

圖像來源,AFP

香港的民主運動──從手法到符號──深深受到八九民運的影響。陳景輝說:「八九年中間一個多月期間,香港發生大量的示威遊行,到八九後,香港人習慣這種遊行示威的方式。」

「原本這個城市的人,可能認為示威遊行只是某些政治家、社運分子才做的事情,但經歷八九後,香港政治意識完全不一樣了。」

除遊行外,香港社運分子如「長毛」梁國雄不時會在各類場合抬棺材抗議,陳景輝認為其歷史或可追溯至1989年。

「四五行動」於1988年成立,起初是一個讀書組,其後成為政治組織,成員包括工人、學者等等。在八九民運初期,「四五行動」已要求中國政府民主化、特赦政治犯。

六四之後,「四五行動」成員會抬寫上「屠夫政權遺臭萬年」標語的紙棺材示威,至今不時還有抬棺材的行動。陳景輝說:「他們二十幾年以來,令我們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能夠還在香港接觸毋忘六四的重要符號。」

六四記憶是雙面刃

香港民主運動有起有伏,但一直以來,以學生號召的社會運動往往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廣泛支持──當中包括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示威、2014年的兩傘運動。這種現象,與八九民運不無關係。

香港2012年反國民教育示威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2012年反國民教育示威由學生牽頭

陳景輝說:「公眾)認為學生是純潔的,他們站出來抗爭我們要保護他們,這樣是對的、合理的。這種記憶自八九年後,就成為香港一種(社會)行動的力量,賦予我們很大的行動力。」

不過,六四亦為香港帶來夢魘。在雨傘運動期間,年輕參與者希望將行動升級,但較年長者害怕香港重蹈北京學生的覆轍,叫停更激烈的行動。

陳景輝說:「我們如何避免(六四)重現、我們如何避免學生再次流血,這樣構成另一面的力量、一種創傷,令我們希望迴避。」

六四與本土相排斥?

2014年「雨傘運動「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雨傘運動「後,本土主義崛起

受到本土主義影響,不少香港年輕人認為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事件與自己無關,當中包括廿八年前發生的六四事件。亦有一些論述認為,香港支聯會舉辦的紀念活動,正正宣揚愛國情懷、「大中華意識」。

陳景輝說:「過去廿幾年來,沒有人通過六四(紀念活動)去問,你到底是否中國人,這並不是討論的重點。重點是,我們有沒有遺忘中國共產黨對一場學生運動的鎮壓。」

1989年,大批中國學生及民眾爭取民主,卻以血腥鎮壓告終。但在北京發生的一切,這廿八年來,一直塑造香港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