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後續:補選敗北的民主派如何痛定思痛

  • 葉靖斯
  • BBC中文記者 香港報道
在開票中心的姚松炎(12/3/2018)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姚松炎敗北被一些媒體稱為「戲劇性」落敗,他也公開表示為其落敗負上全責。

2016年10月,「港獨」派香港立法會議員當選人梁頌恆、游蕙禎被裁定其就職宣誓無效,為整場宣誓風波拉開帷幕。香港特區政府先後撤銷連同梁、遊二人在內共六人之議席,如今民主派只能「救」回其中兩席。

港府為其中四個已了結所有司法訴訟的議席安排補選,結果星期一(3月12日)清晨全數揭曉。其中最讓人意外的是,唯一一位參與補選的被撤職議員姚松炎以細微差距敗於建制派新面孔,沒能重返議會。

非建制派從來不在香港議會內佔多數,但在70人的香港立法會內,非建制派頗為在乎佔比三分之一的「關鍵少數否決權」。如今非建制派繼續以26席保住對政府議案的否決能力,但將無法抵擋建制派議員的修正案與個人法案。

泛民主派在選後記者會上鞠躬道歉。敗選之後,香港的民主派眼前的路該怎麼走?

一戰定江山?

香港資深中國事務評論員林和立對法新社說:「這對於香港民主發展來說是非常讓人沮喪的一天。北京會為征服了香港人的精神感到非常高興。」

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對BBC中文記者說:「我相信這次選舉對非建制派的最大意義,並非一兩個議席的輸贏。」

「長遠的影響是,當大家主打『DQ』(撤銷議員資格)議題,但投票率不特別高,唯一自己被DQ後再參選的姚松炎最後也輸了。這讓政府可以振振有詞的反駁民主派說『(香港)市民不關心DQ問題』,往後考慮是否DQ更多議員的時後,少了顧慮。」

這次觸動了半個香港的補選共涉及三個地方直選議席和一個「功能組別」間選議席,據香港選舉管理委員會公布,直選部分臨時累計投票數字90.4萬票,投票率43%。

鄭泳舜當選後向媒體記者道謝(12/3/2018)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建制派新星鄭泳舜擊敗姚松炎,成為建制派人士口語相傳的「奇蹟」。

而搞工程學術出身的姚松炎也承認自己競選工作的不足。他在星期一回顧選舉結果的記者會上說,自己缺乏直選所需的親身接觸選民等歷練,民主陣營各黨派已全力支援了自己,如今他要為自己的失敗負起全責。

但蔡子強也對BBC中文記者說,不能光以一名參選人的成敗來論斷所有人的輸贏,「說『民主派的什麼什麼已死』這樣的結論,我覺得是太早、太草率」。

「絶對如此。」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與蔡子強有一致的看法。「現在距離下一次立法會全面改選還有兩年左右,這不是一個短的時間。」

許楨博士對BBC中文記者說,香港的選舉並不成熟,政黨也不算穩定的發展平台,每一次選舉都很容易受到偶發事件影響,甚至改變了整場選舉的氛圍,其不可預測性很高。

「三角關係」

許楨形容,相比於外國選舉主要只存在政黨、政客與選民之間的互動,香港的選舉與眾不同,存在「泛民主派—北京—選民」之間的「三角關係」,而泛民陣營內部早已存在路線之爭和方向不明等情況。

「就算香港選民的基本結構不變,假設有60%選民心裏支持泛民,但最終投票結果還是要看泛民與北京的互動,要看泛民所推出的人選會否比現在的更加吸引人。」

周庭(左一)與羅冠聰(右一)向區諾軒(右二)道賀(12/3/2018)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周庭(左一)因被裁定提名無效而沒能親自競逐黨友羅冠聰(右一)被撤銷之議席,最終由外援區諾軒(右二)「完成任務」。

「選舉是什麼?那不光是比拼你的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社會政策,還有你實質上的動員、催票能力。這方面泛民本來已經不如對手,在(候選人)個人素質上的差距又不能比以前拉得更開。我會擔心未來兩年泛民的後繼能力。」

許楨還認為,這個「三角關係」的存在,讓管治香港比管治所有地方都要難——無論是議員還是官員,在這「三角關係」中都是介質,不能完全聽命於北京或香港選民任何一方,但介質本身也有其利益考量。

「今時今日,還有誰有本錢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討價還價?香港在這些環節——大灣區也好、海上絲路也好、人民幣走出去也好——能否能發揮1980至90年代那種很獨特的經貿甚至是文化方面的角色,將會決定北京——也就是習近平——用哪種態度來面對香港。」

許楨說,對於北京來說,香港最好當然是能做到「善治」,但香港的「善治」對於北京來說是次要的,要能說服北京,香港與香港人的功能要得到極致發揮,才能符合中國的利益,北京才會耗費時間和精力來完善香港的政治制度與管治素質。

「痛定思痛」

「這次補選輸掉了兩個議席,政府可以鞏固取消議員資格所營造的局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但不能就此覺得這是個重大挫折,是個無可挽回的損失。」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給出比其他人樂觀的看法。

作為長期主持民意調查活動的一位香港學者,鍾劍華注意到這次補選舉行前的一個多月裏,支持「本土意識」等的年輕一代都顯得沉默,甚至不願談論補選本身,同時也沒有一位候選人能特別代表這一代。但香港資訊流通自由,有助於彼此認識到對現實社會的共同不滿,仍有機會把政治能量積聚起來。

鍾劍華博士對BBC中文記者說:「我相信這次(補選)過後,泛民主派過去一些四分五裂的『山頭』都真會看到有需要坐在一起,擺平過去的分歧,在未來的選舉中協調得更好。這次他們在初選時踏出了第一步,而這一步不會因為選舉結果不理想而停下來。」

這次非建制派各政團在補選前為九龍西、新界東兩席舉行了跨黨派初選,雖然在姚松炎出選的九龍西選區鬧出後備方案風波,但正如他在敗選後承認,選區內所有民主黨派都給予了全力支援;在新界東出選而又當選的范國威來自泛民少壯派組織新民主同盟,也同樣獲得本土派光譜人物站台;沒有直接參與初選機制的香港島,在香港眾志黨周庭的參選資格被裁定無效後,獲邀頂上的區諾軒也獲得相同待遇。

在香港,泛民主派等非建制組織長期抱怨缺乏資源從事細緻的社區工作,不像親建制組織能給社區帶來實惠。但鍾劍華看到了一些未被利用的資源。

「自2014年(雨傘運動)之後,地方上陸續出現許多年輕人的群組,甚至是一些規模很小的『關注組』,仍在積極的在地區上推動對環境、動物權益等課題的關注,反抗一些政治上不公平的做法。泛民主派如果能跟這些組織更好地結合,加上做好在大專院校內的組織工作,我覺得機會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