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印對峙 印度在賭什麼?

  • 宋魯鄭
  •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File photo of an Indian and Chinese soldier on the border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印兩國邊境糾紛由來已久。

中國和印度自6月18日起在洞朗邊境的軍事對峙已持續近兩個月,中國按照"有理、有利、有節"的傳統一步步出招,尤其是從8月3日凌晨3時至4日凌晨4時,《解放軍報》、新華社、中國駐印度大使館、中國外交部、中國國防部、《人民日報》接力六次發表評論或聲明,可以說已經到了仁至義盡的地步了。

然而,外界不解的是,印度表現出少有的頑冥不化,對中國的警告置若罔聞,大有要和中國一決雌雄之勢。

外界同樣不解的是,印度在國力上和中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差距簡直不可以道裏計:印度經濟總量連中國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對於民生和軍事極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如交通和電力更是非常落後,其貧困人口超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總數,這也是亞洲除朝鮮以外另一個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的國家。當然,嚴重的民生問題和落後的經濟並不影響印度巨額的軍事開支:2017年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報告指出,印度2012年到2016年對外採購武器金額佔全球13%,成為全球第一大武器採購國。印度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採納西方民主體制的國家如何在大炮和黃油之間作選擇的。

任何人都明白,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決定戰爭的因素並不僅僅是實力,否則小小的朝鮮何以敢在美國頭上動土?

顯然印度之頑固是另有他因。印度也在賭中國絶不會以武力手段解決這場衝突。

從國內因素講,一是2017年是中國的特殊年份,決定中國未來五年到十年甚至更長遠發展的十九大就要召開。十九大的成功召開自然離不開一個穩定的內外部環境。

二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為應因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前瞻性地推出"一帶一路"戰略。印度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如果中印發生武裝衝突,這個戰略既使不失敗也將困難重重。

三是中國一直強調和平崛起,一直主張以和平手段解決領土爭端。如果中印衝突以武力收場,印度不管勝敗,都會對中國和平崛起之路製造強大的國際性障礙。世界各國包括印度都明白,中國當前的最高國家利益是實現現代化, 在它們看來,中國斷不會為了此一地區而大動干戈。

China, India
圖像加註文字,發生對峙的洞朗地區位於不丹印度中國交界處。

從國際因素講,一是美國、日本包括南海爭端諸國以及民進黨統治下的台灣,都希望製造各種事端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中印衝突誰勝誰敗已經不重要,只要戰爭開啟,中國就已經付出巨大代價----當然它們更期盼中國輸掉這場戰爭,它們更能夠火中取栗。

二是俄羅斯雖然目前對中國相當依賴,面對印度這個長期盟友,也依然會保持中立,但俄羅斯仍然樂見中印發生一場衝突。一方面可以改變和提升中俄關係俄羅斯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減輕俄羅斯在全球面臨的西方壓力。畢竟,世界上多一個熱點,西方各國就不得不把精力從俄羅斯挪開一點。

三是以中國為重要成員而且一定程度化解西方壓力的上海合作組織、金磚五國集團對於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非常重要,但是中印軍事衝突將動搖這兩個組織甚至解體,這確實不利於中國的國際形勢。

四是戰爭一旦發生,中國將會在國際上陷入孤立。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失道孤助",而是國際環境使然。在西方眼裏,印度是和它們一樣的民主國家,自然要站在印度一邊。而且中國的崛起正在撼動西方對世界的統治,被視為對它們的威脅。我們不妨對照一下1962年的戰爭,儘管今天的西方也承認當時是印度在挑釁(馬克斯維爾任倫敦《泰晤士報》駐南亞記者期間報道了戰爭,其專著《印度對華戰爭》指出戰爭實際上由印度挑起。該書被認為是研究中印戰爭的權威史學著作),但戰爭爆發後,公開表示支持中國的僅有北越、朝鮮、緬甸、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幾內亞和加納等七個國家。而反對中國,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國家至少有75個。美蘇兩大強權在當時意外地同時支持印度,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援助及國際輿論的支援,美國甚至當時曾警告若中國再不停火則會派遣軍隊支援印度。所以說所謂的國際輿論也是緊隨國家利益的,而不是客觀事實。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other leaders arrive for a family photo during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at meeting"s venue on Yanqi Lake just outside Beijing, China, May 15, 2017. REUTERS/Damir Sagolj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5月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峰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同參會的其他國家人合影。莫迪拒絶參加這次峰會。分析說,印度可能成為一帶一路的潛在威脅。

從印度的角度講,一是採用西方民主制度的國家往往無法有效控制民粹主義。它一方面要面對新聞自由名義下對極端民族主義的宣揚和被煽動起來的高漲民意,另一方面它也要面對反對黨借機發難。假如它要退讓,就會被反對黨攻擊為軟弱,並會利用這一點去贏得選舉。雖然印度面對這樣巨大的外部挑戰,但這種民主制度導致了國內各方力量不可能團結一致,也不可能從國家真正的利益出發。否則1962年的慘敗就不可能發生。所以說西方鼓吹的民主國家不會發生戰爭的論調與事實並不符。

另外,由於長期歪曲的教育灌輸,所有接受過教育的印度人,都接受了"中國佔領印度領土"的虛假觀念。這種國內氛圍使邊界爭端很容易發展為危機。

二是印度認為時間不在自己這一邊。目前中印兩國的實力進一步拉大,中國越來越接近完成現代化的目標。真到了哪一天,印度將毫無和中國討價還價的能力。雖然海內外的自由派學者包括印度學者本身都非常主觀、樂觀的認為印度已經完成最困難的制度轉型,而中國早晚會因為制度問題而垮掉。但這種論調顯然沒有辦法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精英(也包括日本、南海爭端諸國),它們以行動證明了中國的現代化成功是必然的,它們要趕在這一天成為現實之前向中國挑釁,以盡可能換取更多的利益。

三是印度認為雙方都是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人類進入核時代以來,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是不會發生戰爭的。印度雖然在各方面都落後於中國,但擁有核武器卻能抹平這些所有差距。這和朝鮮的認知是一樣的。

四是印度認為中國比印度更不能承受戰爭的風險。印度如果戰敗,不過是換一個政府,但中國如果戰敗,則極有可能導致體制垮台。因此自認在戰爭意志上要高於中國。不過事實可能正相反:由於中國更不能承受失敗的代價,所以一旦開戰就必須取勝。而且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略外敏感,是政權合法性最重要的因素,絶無妥協讓步的可能。

India and China fought a bitter war in 1962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1962年,中印曾爆發邊境戰爭。

不過,不管印度打的什麼算盤,但真要到了軍事解決的地步,印度的代價將十分高昂。一是莫迪的改革將就此夭折,印度好不容易又重新步入增長軌道的經濟將再次沉淪。莫迪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告終結。二是印度作為新興國家,中國的市場和投資、上合組織和金磚國家平台都將喪失,印度的發展前景將極為暗淡。三是經濟困境下,印度一向複雜的政局將進入另一個動蕩期。

作為一名海外華人,還是希望印度能夠吸取1962年的教訓,以免親者痛、仇者快。當時的印度就是誤判形勢,以為中國不會真正的作出反應----分析印度失敗原因的《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The Henderson Brooks Report)說印度參加戰爭"並非根據自己的實力,而是因為認為中國方面不會做充分反應。"前車之鑒,當銘記。

本文不代表BBC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