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中共政改恐惧防苏式巨变(一)

1991年8月19日的前蘇聯政變

圖像來源,AP

圖像加註文字,1991年8月19日的前蘇聯政變

今年是前蘇聯和中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瓦解20週年。1991年8月19日,蘇聯共產黨內的保守派發動政變,軟禁了改革派總統戈爾巴喬夫。雖然這次3日政變以失敗告終,但蘇維埃聯盟的中央統治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強大起來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

1991年12月25日,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並建議蘇共中央委員會自行解體。蘇聯的解體對共產黨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到今天。

經濟學家張煒就此話題接受BBC中文網記者嵇偉的採訪,下面是採訪的第一部分:

問: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蘇東國家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到80年代末,在經濟上進行的許多改革和嘗試都失敗了,所以認為中央計劃的社會主義體制是不可改革的,只有用市場經濟來取代,所以導致最後的解體,徹底改變制度。蘇東集團是先改變政治體制,然後改革經濟。而中國是先改革經濟,開放市場,政治改革目前雖然有人提倡,但並未真正開始。如果政治或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經濟開放,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政改之所以沒有進行,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社會動力?

張煒:這個問題分兩個角度來談。第一個,我們先來判斷蘇東問題,因為你是借鑒蘇東的經驗教訓得出這個結論。剛才談到那些學者的看法,就是蘇聯的方案是先政治改革,後經濟改革,不完全如此。蘇東在5、60年代,尤其是當時的匈牙利、波蘭和南斯拉夫,後來蘇聯本身,64年的柯西金改革計劃。

這一路走來,實際上是試圖在原有的政治體制內改革經濟體制,但是最後發現,原來的政治體制已經完全不能容納一個新的體制了,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經濟改革不成功的情況下,才採取了從政治改革入手,突破那種政治制度,來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完整的敘述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過程。

你談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現在是不是缺乏對政治改革的訴求。如果從表面上看,因為中國這些年來經濟體制改革,部分市場化,實際上使中國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這給了體制內的一些學者一個理由,認為中國這條路是對的,所以用不著搞政治改革。但這種說法實際上在民間並不能真正得到廣泛的認同,所以簡單地通過對比就看到中國缺乏改革的訴求,我覺得結論關於簡單。

問:有一種觀點認為,前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統治階層和精英階層中的許多人都認為,向資本主義過渡,尤其是實行全面市場經濟,會使他們得到更大的權力和財富,而這點是導致前蘇聯解體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而今天的中國正是在這麼做,統治階層和精英階層在經濟改革後已經得到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不再追求像前蘇聯統治階層追求的政治體制改革。您對此怎麼看?

張煒:如果說蘇東的政治精英事先設計好了在政治改革過程中來瓜分經濟利益,這個說法未免把他們看得過高了。在蘇東實現政改的時候,尤其是要看蘇聯,因為東歐國家的很多政治體制是蘇聯用軍隊強加給他們的。不要忘了,戈爾巴喬夫在推進政治改革時,曾經遭遇到政變的危險。而且那次政變基本上都快成功了,如果不是葉利欽出面反對的話。所以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要說他們的政治精英是自願的從事政改,從而想在政改過程中瓜分利益,這個「設計論」是不太凖確的,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脈絡。

但在政改過程中,因為政治改革總是從一個既定的秩序開始的,在既定程序中佔有優勢的那些集團,無論怎麼改,相對來說他們是更容易在政改過程中攫取自己的利益,這是毫無疑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和蘇聯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走的是共同的道路,無論是蘇聯的改革還是中國的改革,原有的精英階層都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的使他們的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最大化。

但相比較而言,如果具像到中國和中歐兩個不同的地區,他們原來的發展程度對他們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以及更多其它原因,僅僅看這個過程,雙方的統治精英同樣在攫取財富。中國的權力精英階層攫取財富的速度並不比蘇聯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