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时喜爱的歌为什么一生难忘?

  • 凯瑟琳·罗夫戴博士
  • 西敏寺大学讲师
威猛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80年代震惊中国的威猛乐队

我40岁生日的时候,决定让朋友给我送花钱买不来的礼物。我请每位朋友写下他们最喜欢的10首歌,并简单说明原因。

我是BBC广播4台《荒岛唱片》节目的忠实粉丝。我知道,这些歌单将会给我一个了解朋友的绝好机会。未来的日子,这也将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朋友、懂得我为什么请他们来参加我的生日派对。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朝是科学家、永远是科学家。我无法不注意到朋友选择歌曲的定式。就连那些最不拘一格、个性鲜明的朋友好像也是更加喜欢那些他们是青少年时喜欢的流行歌曲。

看起来,朋友统统受到了"记忆高峰"(reminiscence bump)这种心理现象的影响。

80年代大陆摇滚歌星崔健
图像加注文字,80年代中国大陆摇滚歌星崔健

相比一生中其他任何一个年龄段,我们总是能快速地辨认出青春期那个年代的歌曲,所以更有可能将那些歌收入我们的播放列表。

这种强大的怀旧记忆效应并不仅限于音乐,它同样适用于书籍、电影、甚至足球明星;而且将伴随我们一生。那些80、90高龄的人对自己10到30岁之间第一次经历的事仍然有更加清楚的记忆、更加强烈的偏好。

为什么记忆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强大、持久呢?

青春期晚期和成人期早期,大脑的记忆系统最有效。那时,我们也在体验许许多多人生中的第一次,这也让那些经历更加难忘。

但是,我们总是会重听那段时期的老歌、重忆那段时期的旧事的关键原因是,老歌、旧事总能提醒我们不忘我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青葱岁月,是我们性格成型的时期,那时我们会做出许多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我们会开启亲密的长期关系,形成自己的文化、政治信念。这些都决定着我们的身份认同。

如果你去问人,哪些歌曲对你最重要,他们经常会回答,那些和给自己人生带来很大影响的年代、地点或者人物有关的歌曲。比如第一次没有父母出门旅行,第一次和未来的人生伴侣的相遇,或者,自我发现的某一个瞬间。

法兰基本相好莱坞

我认识的一位音乐制作人选择的最喜欢的歌曲选择之一是"法兰基奔向好莱坞"(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80年代走红的英国乐队)的"两个部落"(Two Tribes)。原因?他说,这首歌是他立志成为音响工程师的唯一原因。

许多人还会选择那些与人生重大时刻、比如婚礼、婴儿出生、葬礼有关的歌曲。

歌曲怀旧的"记忆高峰"之所以如此明显,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那个年龄段我们听音乐更多。

音乐可以调节情绪。青春期的心里波动犹如翻滚过山车般强烈。顾影自怜时可能爱听Leonard Cohen;奔放狂舞时大概离不开Michael Jackson;百无聊赖?那就来一首The Orb吧。

那时听过的这些歌会被深深嵌入我们的重要记忆中,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

在我们与BBC 广播3台所做的"最爱的歌曲"试验当中,参与调查的人经常会选择那些他们在深陷悲伤困难之际、或者在享受美好时光时听过的歌。

这些歌曲好像提醒着我们人生的真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和家人、恋人还是朋友,音乐也是基本的粘合剂。

我们在分析了以往的《荒岛唱片》后发现,嘉宾选择某一张唱片最常给出的原因是,那段音乐让他们想起了某一个人,通常是父母或者伴侣。

甲壳虫乐队

有人认为,或许还存在"遗传性记忆高峰"。音乐心理学家Carol Krumhansl研究发现,青少年也更加喜欢自己父母、祖父母"记忆高峰"时代喜爱的歌曲。

那么,我儿子喜欢披头士(甲壳虫)可能是继承了我的喜好?反正我是从我父母那里继承来的。

另外一个问题,古典音乐有没有怀旧性"记忆高峰"呢?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记忆高峰"的研究都集中于流行音乐,部分原因是流行音乐更容易按时代区分。

古典音乐迷当中许多都是音乐人,他们对音乐的喜好是否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音乐与人生珍贵记忆的关系决定的呢?他们是不是更倾向于对音乐本身做出客观评价后再选择呢?

目前我们仍在继续BBC对广播3台听众做调查。他们或许对"威猛"这类乐队记忆不多(注,BBC广播3台专门播放古典音乐),但是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我们的预测是,即使这群非常挑剔的听众也会倾向于他们在青年时代第一次听到的音乐。

唱碟

音乐、感情、人生经历之间不可分割的链接,在所有人收藏的唱片(现在是否应该说是播放列表?)中都能体现出来。

科学家甚至还发现,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内侧前额内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负责将记忆、感情和某段音乐连接起来。

因此,不管是贝多芬、甲壳虫还是碧昂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人生长路漫漫,音乐总能让我们回忆起青葱岁月的那些难忘记忆,总能把我们和自己最亲爱的人联系起来。

(注:本文作者凯瑟琳·罗夫戴博士是西敏寺大学认知神经学首席讲师。她和BBC广播3台联手展开有关音乐与记忆的调查结果随后将有专题节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