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南下廣東的背後:由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說起

習近平

圖像來源,XINHUA

圖像加註文字,習近平沒有如外界所料在大橋開通儀式演講。

連接中國珠海、香港與澳門的港珠澳大橋周二(23日)舉行開通儀式,將在翌日正式通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儀式,主管港澳事務的副總理韓正、副總理劉鶴、及粵港澳官員也有出席,但香港民主派議員並未獲邀出席開通儀式。

官方強調,這大橋有助促進粵港澳融合,並為大灣區發展奠定基礎,但香港觀察人士把這耗資約200億美元的項目,稱為「大白象工程」,他們認為這種「硬融合」是大陸進一步削弱香港「高度自治」及自由的一步。

外界期望習近平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南下,或會在大橋開通儀式發表講話,但最後,他除了簡單宣佈大橋啟用外,並沒有發表任何公開演講。

有觀察人士認為,習近平不這樣做是想保持一定的「低調」,一方面他不想與中國時任領導人鄧小平當年南巡做比較,而在中美貿易戰背景及國內經濟爭議下,習近平的任何說話都會被外界演繹,或會得出反效果。

南下的時機

開通儀式早上9時在珠海舉行,吸引中港澳及西方媒體到場。外界起初預計,習近平會在儀式發表有關改革開放40年的講話,講述未來發展的方向。

但最後習近平只說了「我宣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12個字,儀式主要是粵港澳三地官員及副總理韓正的致辭,但韓正演說也沒有提到「改革開放」相關的內容。

只有事後新華社發稿,提到習近平在儀式後巡覽大橋,讚揚大橋體現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分析說,因為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級工程,國家領導人會爭取來歷史留名,如果習近平不來,別人會以為他失勢。

他猜測,習近平不發表講話,是因為「他無論說甚麼話,從客觀效果上,都未必如他所想」。

BRIDGE

圖像來源,AFP

外圍有中美貿易戰、國內有對經濟方面的反對聲音、澳門中聯辦主任近期墮樓身亡、港珠澳大橋被香港反對派聲討是「大白象工程」,這未必是他在國際媒體發表講話的良好時機。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習近平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之時考察廣東,是為了提振國內外對於中國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信心。

劉銳紹認為,由於受到中美貿易戰困擾,習近平不能著墨太多,因為不知外界會如何解讀,如果習近平在中美貿易摩擦上發表強硬講話,或會被美國反擊,但說得太委婉,又會失去國內士氣。

在「改革開放」問題上,劉銳紹說,從中國媒體報道中看到,這次習近平南下本身也是想釋出繼續「改革開放」的訊號,但現在所談及的「改革開放」與鄧小平當年南巡相比,是「沒有太大意義」,習近平也不一定想跟鄧小平相提並論,因為現在習近平所做的事情,與鄧小平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馳」,兩者比較反而會引起更差的輿論效果。

「習近平現在是開放改革的過程中開倒車,經濟上國進民退、政治上搞終身制,港澳問題就廢兩制,」劉銳紹說,「他完全是一個倒退,他怎會想與鄧小平南巡做比較,從他的角度就覺得不合適,但我們一定會這樣比較,這樣才突顯到改革開放的真諦、突顯到他現在那種倒退的弊病。」

ILLUSTRATION

據官媒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周一(22日)考察了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以及格力電器公司。

習近平強調,「從大國到強國,實體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製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力更生奮鬥,靠自主創新爭取,希望所有企業都朝著這個方向去奮鬥。我們要有自主創新的骨氣和志氣,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

一名接近深圳政府的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對BBC中文透露,習近平此行還將前往深圳前海經濟區。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副教授陳澄早前對BBC中文表示,中國經濟最近遭遇了一些重大挑戰,一方面是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另一方面國際上也被迫捲入與美國的貿易戰。習近平這次赴廣東考察,最重要的象徵意義是提振國內外對於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繼續改革開放的信心。

「習上任以來,在經濟改革方面一直被認為步子邁得不夠大。如今經濟上中國在一定意義上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況中,致使國內許多產業和個人的信心遭受重大打擊,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最近一蹶不振的中國股市。在國際上,更是有許多質疑甚至否定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聲音,」陳澄說。

陳澄指出:「這些都對中共政權形成了一定的挑戰,也不利於經濟穩定。但正因為經濟上內外交困,提振信心更成為重中之重。」

XI

圖像來源,XINHUA

圖像加註文字,習近平周一考察了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以及格力電器公司。

大橋爭議聲音

至於這次重頭戲港珠澳大橋,BBC中文早前盤點了大橋在香港引發的五大爭議,大橋主橋、人工島及各地連接部分等整個項目耗資三地超過200億美元,香港投資了1200億港元。大橋原定2016年押後兩年通車,建造期間造成18名工人死亡、幾百人受傷,亦帶來了環保問題。

由於要通過大橋需要申請跨境牌照,過橋汽車數量有一定的限制,令外界擔心大橋使用量偏低,但運輸物流及旅遊業普遍歡迎大橋落成。

但官方認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基建,可以為區內帶來十萬億人民幣的經濟收益,來往珠海到香港的時間從過往需要3小時,縮短至30分鐘。

BRIDGE

圖像來源,Reuters

韓正在開通儀式致辭時說,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大橋是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工程,有利三地人員交流及發展,他說要把大橋打造成粵港澳三地的「民生橋」,成為中國橋樑走出去的「亮麗名片」,成為中國由「橋樑大國」走向「橋樑強國」的重要標誌。

他希望粵港澳三地能夠按照安全要求,便利通行人員的通關,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和縮短通關時間,並把在工程中掌握的關鍵技術和獲得的寶貴經驗,變成行業的標凖與規範,貢獻一帶一路發展。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香港在改革開放中「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她說,香港一年內開通三大跨境基建,包括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及明年年初即將開通的蓮塘口岸,縮短了出行時間、拉近兩地距離,逐步形成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她說,大橋開通後,令大嶼山成為通往世界及大灣區的雙門戶,因此政府亦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為香港締造更美好未來。

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大橋有政治及經濟意義,政治上,實踐了「一國兩制」,三地透過共同協商,在技術及制度上得到突破,經濟上,三地首次實現「陸路無障礙」,可以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

BRIDGE

圖像來源,AFP

法新社採訪了一些珠海居民,居民支持港珠澳大橋建設,認為便利當地區民和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人專程帶小孩去看大橋,讚揚這是「偉大」的建築。

不過,大橋以至大灣區建設在一些香港觀察人士眼中,並不是好事。

在臉書上,有香港網民批評,大橋花了香港納稅人的錢,但最終最受惠的只限於一少撮人。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認為,廣東省內已凖備更多基建去配合大灣區發展,例如即將落成的深中通道等,這些交通網絡可能更方便當地人,但她質疑,香港人本身未必會常用這些通道,而這些交通網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可能被高估。

「一小時生活圈其實有很多選擇,」她對BBC中文說,「如果刻意去用一些硬連結,其實是沒有用,不如大家反觀一下香港經濟發展、科技上的領域,發展得好,連結會更具體,才不會怕被邊緣化。」

雖然三地政府稱大橋基建是「共同協商」,但觀察人士指出,這條大橋建設過程中,也顯示到粵港澳三地處於不平等的狀態,港澳政府在工程問題上處於被動狀態。

在中國官方早前宣佈周二舉行開幕儀式時,香港民主派的議員及一些交通公司也投訴,對此毫不知情,連港澳政府也需花時去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