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向日本外借颜真卿《祭侄文稿》:一幅书法文物引发的争论

Yan Zhenqing's Requiem to My Nephew

图像来源,National Palace Museum

图像加注文字,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现存最珍贵的古代中国书法文物之一。

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决定向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借出珍贵的颜真卿书法真迹《祭侄文稿》,供短期展出。一宗表面上看起来是正常文化交流的事情,却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无与伦比的书法:颜真卿与他的遗产”展览1月16日在东京上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开幕,将持续至2月24日。展览包括了众多中国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祭侄文稿》的真迹是当中最珍贵的展品。

一幅诞生于1200年前的书法大师作品为什么却在今天引起了众多讨论?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祭侄文稿》是他创作于公元759年的作品,当时是在其侄儿去世之后写下的作品。

这部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认为是“天下第二行书”,比它更著名的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后者的真迹早已失传。

“他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唐锦腾向BBC表示,“你小时候学习中国艺术,就会学到。”

唐教授表示,这幅作品其实是颜真卿的一份手稿,所以上面有一些划掉的字和作者写下的一些注释,而这却令这份真迹愈加珍贵。《祭侄文稿》的最终成品早已不知所終。

该份手稿在数百年里一直保存在中国大陆,直到逃离大陆的国民党政府带着一批中国文物移至台湾,其中就包括这幅书法手稿。

之后,它就一直被保存在国立故宫博物院。

1997年,它曾出借给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之后又一直存放在台湾。这一次外借至东京,是它有史以来第二次出借至海外。

现在,它以“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书法名家”的名目正在东京上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展出

博物馆的展览说明指,颜真卿“在他的书法中出色地反映了当时对时代的领悟”,而《祭侄文稿》当中更是透出了作者的哀伤。

中国网民震怒

但是这一消息一出,却引发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一轮震动,很多网民对此的反应是愤怒。

至周四(1月17日),新浪微博上“#祭侄文稿#”的话题标签有2.8亿阅读量。

在中国,中日在二战中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容易激起公众情绪的话题,而很多网民对于台湾将中国的艺术历史文物外借给曾在二战中侵略中国的日本感到不满。

“台湾是不是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新浪微博上一条评论说。

另一条评论则指出“《祭侄文稿》的意义不仅仅是书法作品”。

中国的历史叙述一直声称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仅在南京一城就屠杀了数十万中国人,而日本的民族主义者一直对此予以否认。而《祭侄文稿》的创作历史背景更加成为网民愤怒的缘由:据称颜真卿亲人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战祸中遇害,书法家在亲人尸骨不全的悲痛之中写下此篇,因此它一直被视为是显示中国古人民族气节的一幅作品。

Requiem for a Nephew

图像来源,National Palace Museum

图像加注文字,

作品真迹目前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祭侄文稿》在落款中有“子孙保之”的方印,但事实上这一珍贵文物在台湾本地也多年未曾展出。

“真是气到想哭,‘子孙保之’,对得起这四个字吗?”一条评论说。

Tsai Ing-wen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蔡英文曾表示台湾不会接受与中国大陆统一。

政治化

中国社交平台上与台湾相关的争议,时常带有政治化的倾向。

一些网民对此事的指责也指向了台湾当局,指借出这份珍贵文物是在向日本“献媚”。

“台湾的当局者想要献媚可不可以用别的东西,不要拿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国宝去献媚?”一条评论说。

被质疑的“文化交流”

台湾舆论也出现了质疑此次文物外借的声音。台湾媒体指,民众质疑国立故宫博物院是在2018年5月与日本方面签订协议,但是台湾故宫官方却一直未公开此事,直到东京博物馆在年底开始宣传展览时,台湾方面才公开外借文物的决定,是有“先斩后奏”之嫌。

另一方面,台湾媒体也引述民间舆论指,日本的宣传海报上显示的台湾故宫博物院名字非常小,指这是台湾“自我矮化”的表现。

台湾故宫代理院长则向台湾媒体表示,此次外借决定经台湾行政院批准,“其过程均符合专业审议与行政程序”。

对于日本方面将借出什么展品与台湾进行“交流”,台湾和日本方面均未有明确公开。

外借先例

中国大陆和台湾保存的中国古代文物外借至日本展览,以往均有先例。

201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向日本借出200件作品,其中包括最珍贵的北宋明画《清明上河图》。

台湾则曾在2014年将清代文物“翠玉白菜”外借给东京国立博物馆。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外借文物是中国篆刻印学经典《西泠八家印存》孤本,在2012年外借日本展览期间遗失,至今未知所终。

保存方式引争议

在中国,社交媒体受到当局监管,因此对于涉及政治敏感话题的舆论常常受到审查,而在这种语境下出现的民间舆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论调。

从中国官方媒体到网民评论,有关外借《祭侄文稿》一事的质疑有很大部分是聚焦在对文物保护的方式上。

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报道此事时引述学者指,《祭侄文稿》的墨宝纸张已经历千年,“已达纸张寿命上限”,因此“每一次展出,打开、运输、换一个环境温度,对它来说都是伤害”。

《人民日报》旗下小报《环球时报》官网则称,已经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联系,并指对方回复称会对《祭侄文稿》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包括将其装在玻璃柜里,在单独的房间里展示等,并且不允许参观游客拍照。

中国大陆的文物保护法规规定,经鉴定的文物须经国务院批准才能出境,而“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以及“元代以前的书画、缂丝作品”等则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类别。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在一份声明中指,该文物经审议后的结论是“古物状况稳定,适合出国展览”。

在去年底,这一决定就在台湾舆论中间引发争议。台湾统派政论人士、政论节目《夜问打权》的主持人黄智贤就曾在节目中称:“如果在日本展出,我宁可这个国宝回到北京去。”

*部分内容来自BBC记者陈炜斯(Yvette Tan)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