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9週年:兩岸民心漸行漸遠的轉折點

  • 鄭仲嵐
  • BBC中文台灣特約記者
1989年六四鎮壓後,許多學生聚集在廣場上哀悼"罹難大陸同胞"與聲援中國民主。(Wang Hsin Yang)

圖像來源,Wang Hsin Yang

圖像加註文字,1989年六四鎮壓後,台北曾出現過中正紀念堂前萬人"聲援六四"的壯觀景象(資料照片,Wang Hsin Yang)。

29年前,台北曾出現過中正紀念堂前萬人「聲援六四」的壯觀景象;如今,當年民眾熱烈呼籲"大陸民主自由"的景象早已不再。台灣民主化近30年,兩岸民心、思維似乎也漸行漸遠。

「六四」當日,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罕見用簡體字「跟對岸的中國人民講幾句話」。全文暢談台灣的「民主經驗」是如何從威權時代轉移至今。蔡英文在文中期盼,「六四」天安門事件將來會如同台灣的轉型正義,被北京正視,讓「不幸的歷史轉為中國邁向自由民主的基石」。這段談話吸引不少中國網友「翻牆」前來觀看,下方的留言區則成為兩岸網友爭論區。

昔日的熱烈

天安門事件發生時,台灣民主還剛剛起步,解嚴不滿二年,與當今百家爭鳴的媒體環境大不相同。當時台灣電視業依舊在萌芽期,只有所謂「老三台」(台視、中視與華視)。因此,當北京當局出動坦克車鎮壓民眾的時候,現場畫面也透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台灣觀眾眼中。

鎮壓後約兩周,台北市中心的中正紀念堂擠滿各地大學生。他們手高舉「支持大陸同胞爭民主自由」,在牆上貼滿「支持大陸同胞罷工、罷學、罷市、罷生產,推翻暴政」。到了晚上,則由萬名學生手持蠟燭點燈,替六四罹難的「大陸同胞」祈福。

那年還是高中生的王先生,依稀記得當時的景象。他告訴BBC中文說:「在學校社團活動課,大家輪流在舞台上聲援。 隨後我翹了課,跑到中正紀念堂去拍下當時萬人學生的畫面」。

跳過 Facebook 帖子, 1

無內容

繼續瀏覽 Facebook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結尾 Facebook 帖子, 1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現任台灣「社民黨」主席范雲,在六四事件時,還是大三學生,她對BBC中文說:「記得我剛選上學生會的會長後,事件就爆發了;我記得尤其是僑生情緒特別激動」。

台大校園內隨記掛滿了各式白布條,一致聲援遇難「大陸同胞」,她打趣地說:「我記得那年畢業典禮,很多畢業生都找不到『乾淨的背景』拍照,因為到處都是白布條」。

當時學生的熱血沸騰,范雲依舊記憶猶新:「台灣清華大學學生高舉『兩岸清華、血濃於水』的旗幟,甚至還有人在販售吾爾開希與王丹的T-Shirt,因為不少人覺得他們蠻有理想的」,她說。

如今的冷淡

29年過去後,現今的台灣學生對六四事件已沒有特別印象。甚至日前中國維權人士黃燕來台灣尋求政治庇護時,台媒也鮮有關注。

A Beijing citizen stands in front of tanks on the Avenue of Eternal Peace in this June 5, 1989 file photo during the crushing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uprising. June 4 marks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suppression of pro-democracy protests in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 Picture taken June 5, 1989. REUTERS/Stringer/Files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當北京當局出動坦克車鎮壓民眾的時候,現場畫面也透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台灣觀眾眼中。29年過去後,現今的台灣學生對六四事件已沒有特別印象。

范雲並不認為現今的學生與當年有太多差別:「六四事件時,其實學生也是被國民黨動員來中正紀念堂的。 國中、高中由教官動員,另外還有黨務、教務與『反共青年救國團』等系統運作,才有這樣的規模」。

她分析認為,這樣的動員符合國民黨利益:「因為當時國民黨反共、不反中,在同樣是炎黃子孫、大中華民族的設定下,就有很多『愛國學生』不分晝夜地在中正紀念堂聲援」。

於是乎,就造成當年國民黨熱血聲援大陸學生運動,但是卻反對台灣學生運動的特殊現象。「當年台大學生領袖羅文嘉,在六四事件時在大學演講探討大學合作社是否要改組,還被愛國學生罵『為何不聲援大陸學生』」。

不過,在六四事件聲援的熱血現場中,宣傳共產主義仍是不允許的。范雲提起當時有學生社團,為了要聲援大陸學生,在中正紀念堂自彈自唱「國際歌」,結果立刻被對面女子第一學府「北一女中」校長給檢舉的過去。

Pro-democracy demonstrators pitch tents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before their protests were crushed by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is June 3, 1989 file photo. June 4 marks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suppression of pro-democracy protests in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 Picture taken June 3, 1989. REUTERS/Bobby Yip/Files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時過經年, 中國依舊是共產黨一黨執政,但台灣則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圖為1989年6月3日天安門廣場)。

台灣認同的強化

時過經年, 中國依舊是共產黨一黨執政,但台灣則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威權體制演變成歷經三次政權移交的成熟民主政體, 當年熱血學生為中國民主而坐的中正紀念堂廣場,也演變成滿滿大陸遊客的地方。

今日台灣,尤其是1996首次民選總統之後的年輕人,自然而然認為台灣就是主權獨立國家,被稱為「天然獨」世代。

再加上1997年台灣推行「教育改革」,將中國史與台灣史區分教授,20年來台灣年輕世代對中國大陸的想像,早已不是過去的「血濃於水」,而是個「大鄰居」思維。

范雲認為,即便是過去的六四年代,很多台灣"愛國青年"對中國的了解也是僅止於課本跟歷史書籍上的"美好中國"。「當時從封閉走向開放,台灣人在隨後的旅行、通商等,才真正了解所謂的『現代中國』為何物」。「六四」29週年:兩岸民心漸行漸遠的轉折點

跳過 Facebook 帖子, 2

無內容

繼續瀏覽 Facebook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結尾 Facebook 帖子, 2

歷史交叉點

被問到「六四」學運29年來,兩岸關係最大改變時,范雲回答說:「國民黨」。她說:「過去國民黨真是很反共,但如今變成非常親共,是因為中國的經濟、還是政治,這就值得討論。反倒是共產黨的威權體制還是不變,甚至更加劇」。

台灣年輕一輩這幾年對於中國民運的態度不若以往,除了身份認同的改變外,范雲也認為中國經濟的龐大,讓台灣年輕人有點「迷惑」:「很多台灣年輕人對這個極權經濟強國,要如何聯結、應對,都還在摸索階段」。

有更多分析人指出,在歷史的大潮中,在1989年春夏之交那個特別時刻,改革開放的中國與剛解除戒嚴的台灣,一度曾出現可以共往民主之路的契機。 然而「六四」鎮壓之後,兩岸的民主思維、民間思維和社會認同似乎已漸行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