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 薇薇恩·周
  • (Vivienne Chow)
在北山广播墙停止使用近30年后,一群艺术家把声音带回这里。

图像来源, Shao Po Chao

图像加注文字, 在北山广播墙停止使用近30年后,一群艺术家把声音带回这里。

一个晴朗夏日的午后,在台湾离岛金门的一个小岛上,一行30人正排队进入一个神秘的水泥塔。他们并非什么好奇的游客,等着参观这个由48组扬声器组成的三层建筑。实际上,这群人是当地一家合唱团的成员,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一项艺术使命——在塔楼内轮流对着麦克风唱歌。他们的表演是一个一次性演出项目中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表演地曾是声音力量的象征。

这里是北山播音墙(又名“心战墙”),它位于台湾金门群岛,距离中国厦门只有2公里(1.2英里)。播音墙建于1967年,是一处战略军事据点,它在台湾反共宣传时期海峡两岸的广播战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在该塔停止运转近30年后,一群来自柏林和台湾的艺术家把这处被人遗忘的历史遗址变成了一个实验艺术的舞台,探究超越传统定义的“领土”概念。

声音艺术表演项目“音波地盘”(Sonic Territories)项目的发起人莫尔斯(Augustin Maurs)是一位来自柏林的跨学科艺术家。他说道,“对待被遗忘的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艺术和音乐,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重塑。”

莫尔斯是一名受过古典训练的大提琴演奏家,他一直致力于开展将传统音乐与声音舞台进行概念重构的项目,其中包括2013年他与视觉艺术家在柏林爱乐厅举办的一场演奏会。大约一年前,他在做研究时偶然看到了北山播音墙的照片,并对这个建筑及其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场艺术表演的演出时间正是第二次台海危机60周年之际。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金门群岛发动炮击。

图像来源, Shao Po Chao

图像加注文字, 这场艺术表演的演出时间正是第二次台海危机60周年之际。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金门群岛发动炮击。

声音的致命力量

以声音为武器并非现代的发明。据圣经记载,大约3,500年前的耶利哥战役(the Battle of Jericho)之时,以色列的祭司就吹响了公羊角;朝韩冲突期间,除导弹和子弹外,声音也被用作一种致命武器,它能够扰乱和困惑敌人,造成伤害。

金门群岛属台湾边陲金门县的行政划区,也是1949年中国内战期间死伤惨重的古宁头战役(中国称之为金门战役)所在地。正是这场战斗,确立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现状,共产党未能击败国民党夺下台湾。

北山播音墙是金门群岛的四座广播站之一,主要用于信息轰炸,对中国大陆做政治宣传。

图像来源, Shao Po Chao

图像加注文字, 北山播音墙是金门群岛的四座广播站之一,主要用于信息轰炸,对中国大陆做政治宣传。

直至20世纪90年代前,金门群岛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共建了四座广播站,用于向中国大陆播放宣传消息和音乐。北山播音墙的声音可传至25公里(15.5英里)外的地方。

宣传信息中最为著名的来自于已故台湾歌手邓丽君,据说她是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最喜爱的女歌手。邓丽君的部分名曲如《甜蜜蜜》等均曾在这里播出。

已故台湾歌手邓丽君。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已故台湾歌手邓丽君(1980年资料照片)。

她本人也曾亲自去过播音墙,通过广播对中国大陆民众喊话——采用的则是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这样的明星到前线巡演的路数——告诉大陆民众,她等着他们来金门看看,自由是中国唯一的希望。这些信息今天仍在播放,不过音量要小得多,仅作为金门群岛上的观光项目之一。

从“心战”武器到声音艺术

“音波地盘”这个项目由莫尔斯和三名台湾艺术家——杨凯婷、张夏翡和王福瑞——所做的四个部分的声音和音乐表演组成。这是北山播音墙的第一个当代艺术项目,其灵感来源于当地历史及声音的媒介性。

杨凯婷是一位常年往返于德国与台湾两地的艺术家。她介绍道:“与视觉艺术相比,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另一层想像,听众必须通过想像在脑海中描摹叙事。”

她将几位年轻的歌手从台北带到金门,让他们表演1949年至1987年台湾实行戒严期间曾经遭禁的经典歌曲,其中有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1978年),这首歌翻唱自中国女歌手周旋1938年的作品。表演曲目还包括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1979年)和《恰似你的温柔》(1979年,邓丽君在1981年也曾翻唱过此曲)等著名歌曲。

杨凯婷将几位台北的年轻歌手带来金门,演出那些曾在台湾遭禁的经典之作。

图像来源, Shao Po Chao

图像加注文字, 杨凯婷将几位台北的年轻歌手带来金门,演出那些曾在台湾遭禁的经典之作。

杨凯婷选取的歌曲旋律优美,表演时长仅有20分钟,这与过去在北山播音墙播放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前的广播给民众特别是岛上的当地居民造成了心理创伤。

“当年,播音墙的声音震耳欲聋,彻夜不停”,杨凯婷说道。她在做研究时搜集了许多当地岛民的回忆。当时的人们被声音包围,无处可逃。“‘心战’是当地人精神领域的一项长期斗争。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有着强大的信念才可能战斗到底。”

张夏翡移步到播音墙塔楼外的草坪上,演唱了几首过去给士兵们唱的歌曲。

图像来源, Shao Po Chao

图像加注文字, 张夏翡移步到播音墙塔楼外的草坪上,演唱了几首过去给士兵们唱的歌曲。

张夏翡也以邓丽君为主题,以卡拉ok的形式,演唱了迪特里希和邓丽君过去唱给士兵们的歌曲。身着旗袍的张夏翡先是在播音塔里用麦克风演唱。随着喧闹的音乐渐弱,她脱下高跟鞋走塔外的草地上,面对观众,拿着尤克里里琴自弹自唱。

然而,与当地居民在演出时的互动只能略微地弥合当代台湾年轻人与历史间的隔阂。张夏翡说:“对我来说,金门是个疯狂的地方。我们来这参观,这些岛屿就犹如一座历史博物馆或是一个好奇柜。可是,那里的人们仍然生活在另外一个时代,台湾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那些人当年生活在独裁恐怖下的感受。”

压轴的王福瑞则采用了别出心裁的音乐形式。作为台湾声音艺术的先驱,王福瑞通过将摩斯电码转化为音乐节奏,形成了一种迷人的音乐景象,在表演时呈现了一个实验性的电子声音作品。

这些声音表演使凌马腾(Ling Ma-teng音译)想起心战期间金门岛上的艰辛生活,战争期间他曾在部队服役,后来出了五本关于金门历史的书。北山播音墙广播不断,而共产党也用同样的战略进行反击。现年75岁的凌马腾说,“它们听起来跟打雷一样。我们放音乐,不停地放就成了噪音,令我们心神疲惫不堪。”

寂静的声音

在金门岛上,寂静是一种奢侈,而这也成为了此次莫尔斯的表演作品《宣传喇叭和歌声》的主题。金门县合唱团由当地民众组成。30名成员列队进入塔内,对着广播墙里唯一的麦克风,演唱出关于沉默与无言的引言。

歌词的引用来源甚广,其中包括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我无话可说,我还是在说”,“6分20秒” (来自美国青少年活动人物、枪支管控倡导者冈萨雷斯(Emma Gonzalez)在佛罗里达州帕克兰高中枪击事件后,在今年三月领导的“为生命而游行”(March For Our Lives)上的演讲)等。

一个由30人组成的合唱团用水泥塔内部唯一一支麦克风录制人声歌唱作品。

图像来源, Shao Po Chao

图像加注文字, 一个由30人组成的合唱团用水泥塔内部唯一一支麦克风录制人声歌唱作品。

在这个以中文演唱的30个引文的演出中,30位合唱团成员被要求进行即兴表演,并针对引言自创音乐诠释。“这几乎就像是一个仪式,”莫尔斯说。“第一次彩排的时候,合唱团成员们对演出主旨表示好奇,因为播音墙距离中国大陆很近。了解之后,他们心态轻松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社区活动。这个作品是献给他们自己的。”

尽管这次北山播音墙的表演只有一场,莫尔斯在釜山双年展(Busan Biennale,2018年11月11日结束)上继续着他在亚洲的声音实验。双年展上,他建起了一个播音墙装置,其灵感正是来自北山播音墙。在釜山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开幕式上有两场当地韩语声音的演出,并循环播放用韩语录制的关于沉默的引言。莫尔斯的作品也是对朝韩之间常年心战的一种呼应:在非军事区,韩国的高音喇叭墙一直向北朝鲜方向播放宣传信息和韩国流行歌曲,直至2018年4月扩音器被拆除。

莫尔斯说,沉默是避开政治的一种方式;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姿态。“这部作品并不欲表达什么高深的东西,而是表达了保持沉默的愿望”,他这样说道。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