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香港书展人物:24小时追“叮叮”的电车迷黄曼玲

  • 何桂蓝
  • BBC中文
视频加注文字,追踪见证香港"叮叮"车的24小时

“我觉得,(电车)是有灵魂的。”《追踪电车24小时》作者黄曼玲(Irene Flanhardt)说。

昵称“叮叮”的香港电车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今年7月30日,便是电车在香港岛北部行驶114周年的日子。

香港岛大街小巷里缓缓穿梭的电车,车轮与路轨磨擦的声响,标志性的“叮叮”停车声,在黄曼玲看来犹如与城市同步呼吸着,是一部部充满生气的老古董,盛载着香港几代人的故事与记忆。

策展人黄曼玲(Irene Flanhardt)因为一次策划电车展览的机缘而爱上拍摄电车,更组织了十多名摄影师成立“追踪电车队”,获准进入电车车厂拍摄,近距离记录电车从制造到行驶的过程。

凌晨三点的电车厂

图像来源,Irene Flanhardt

图像加注文字,凌晨三点的电车厂

这一过程中,黄曼玲自己也成了电车迷;2015-2018三年间,每逢有事到港岛,她都会备好相机拍摄电车。今夏,黄曼玲将个人拍摄的作品结集成书,收录了电车从凌晨出发到深宵回厂的画面。

“香港制造”

电车每日沿东西方向横穿香港岛北部,既经过香港最繁华摩登的商业区,也穿插于平民老城街巷之间。

黄曼玲拍摄的图片中,电车所处的香港城市景观,不仅是背景,也是电车与港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映照;黄曼玲特别喜欢将电车与其他同样富含香港特色的景物结合。

卤水鹅

图像来源,Irene Flanhardt

图像加注文字,“镜中的电车途经筲箕湾道,遇上令人垂涎欲滴的卤水鹅。”

香港电车的设计、制造、组装均在香港的电车厂完成。“电车是百分百Made in Hong Kong (香港制造)的,”黄曼玲强调。

“现在,香港制造的事物越来越少了。”

屈地街电车厂

图像来源,Irene Flanhardt

图像加注文字,屈地街电车厂是电车制造之地。

120号电车的故事

在众多照片当中,黄曼玲最喜欢一张120号电车与香港中环摩天商厦的“合照”。

每一架电车都有自己的编号,在路面行驶中的电车中,120号是现历史最悠久的一架,绿色柚木车身、木框车窗,是电车公司特意保留的唯一一架第五代(1949年)款式电车。

120号是不少电车迷的“心头好”,路线、行车时间不定,难以“追踪”,只能在车站等待看是否有足够运气与它“偶遇”。

“有的电车迷追120,追到好像‘追女仔’一样;有些会带着120的模型,在车站等待大的120来合照,”黄曼玲说得兴奋:“有时本不打算追,120却在你面前出现,是不是很可爱?”

一次,黄曼玲在置地门外“偶遇”120,立即将这一幕拍下:1949年款的电车与香港最具标志性的摩天大厦同框,“好像穿越了时空一样”。

120电车与置地广场

图像来源,Irene Flanhardt

图像加注文字,120电车与置地广场

香港情结和电车争议

在不少外地游客眼中,电车是香港的标志—但电车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紧扣港人生活,也是令港人团结起来的本地文化标志。

香港人对电车感情很深。 2015年,一名退休政府规划师向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申请,要求将中环一带的电车拆除,以减少车辆挤塞,旋即引发全城热议,社会几乎一面倒反对,短时间内城规会就收到逾万份市民意见书,反对淘汰电车。

黄曼玲及“追踪电车队”分别曾与2015年及2017年举办以电车为题的展览,入场人数远超预期,也给予了她将作品结集成书的念头:展览均是暂时,书本才可让她拍下的电车与香港城市面貌留存。

湾仔莊士敦道

图像来源,Irene Flanhardt

图像加注文字,湾仔莊士敦道上的电车

目前,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常设展中,放有一架旧式电车,简介电车在香港的历史意义;但黄曼玲希望,香港能有永久的展览场所,展出电车的相关文物与电车迷的珍藏,更完整地呈现背后的整套文化。

“电车是香港的标志,也是香港人非常珍惜的交通工具,”黄曼玲说:“这个月底就是电车行驶114周年,多年来它与香港市民甘苦与共,见证了香港的盛衰。”

视频拍摄制作:丹尼(Danny 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