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涉日军侵华历史试题引发教育改革之争,背后的焦点与政治角力

今年有5万多名学生参加了DSE考试。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今年有5万多名学生参加了DSE考试。

香港涉日军侵华历史试题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香港教育局称该试题“严重伤害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的感情和尊严”,5月15日,局长杨润雄罕见地要求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简称:考评局)取消该试题。考评局次日开会后称,考虑到取消试题是否对考核公平公正,需要详细审议后再做出决定。

继2014年香港争取普选行政长官的“占中”抗议之后,去年由反对逃犯条例引起的“反送中”示威再次令教育界成为众失之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称,今年将向公众说明如何改革通识教育。然而通识教育尚未改革,又掀起历史试题之争。香港教育似乎成为争夺“一国两制”话语权的下一个战场。

引发争议的考题来自香港中学文凭试(DSE)历史科,这道题要求考生用提供的资料和历史常识回答:“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你是否同意此说?”

围绕着该考题的“开放式”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违中学教育宗旨的争论不断,甚至论至历史思辨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政治因素是否干涉考评专业。

林郑月娥和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都回应该事件,称不允许香港教育沦为“无掩鸡笼”。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批评香港教育需要“刮骨疗毒”。官媒新华社也批评香港中小学教育至今“没有进行去殖民化过程,更没有建立与‘一国两制’制度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而反对者称,香港和北京此次口径一致对教育进行批判,并上升至“伤害民族感情”,犹如“文革2.0”;而教育局干扰考评局运作是“政治凌驾教育”“扼杀香港教育理性讨论的空间”。

香港组织“中学生行动筹备平台”与多个教师团体发起联署,反对教育局的做法。该平台由中学生反修例关注组、青年反修例关注组及香港民主派团体“香港众志”筹组。

该平台称,3日内取得6万人联署,包括过千名应届历史科考生及约900名历史科老师。平台发言人郑家朗说,若考评局取消试题,将会提出司法覆核,并申请禁制令。

4月29日,香港学生等待中学文凭(DSE)考试。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4月29日,香港学生等待中学文凭(DSE)考试。

争议性历史试题及考评局运作

本次试题争议的焦点在于,考评局提供的资料是否“片面”以及具有“引导性”。

三份资料包括:1905年日本法政大学校长的一篇文章节选、1912年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写给日本政客一封信,以及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三井财阀签订的一份合同。

日本在1945年之前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历史事实。但从表面来看,三份参考资料均偏向于日本在20世纪初对中国的援助,没有强调后期日本侵华行为,或是中国八年抗战。因此被质疑引导学生朝“利大于弊”的方向论述。

香港考评局是独立的法定机构,不直接隶属于具有决策权的香港教育局。成员来自中学、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以及工商界。

考评局在最近的声明中说,历史科设有“审题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教授、具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和校长、课程及学科专家等。考题的最终定稿是所有成员经详细讨论并一致接受后决定。

这种审题机制已有多年,过去鲜有发生严重争议事件。

“以史为鉴、警示未来”2016年系列图书在南京首发(新华社图片12/12/2016)

图像来源,Xinhua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政府2015年成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将南京大屠杀登录于“世界记忆名录”内。日本政府对此不满,首相安倍晋三下令调查。中国不点名警告日本不要试图篡改历史。

“开放式”考题有多开放

在以往DSE历史科考试中,有不少考题提供某一说法,问考生是否同意,并根据参考资料和常识加以论述。

比如2017年一道题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否使欧洲变得更好”。另一道题提及1945年毛泽东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消灭日本侵略者,促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该题目要求考生假设自己是一名1945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问是否同意“中共于1949年掌权后,其指导原则较掌权前出现了巨变”。

教师工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简称:教协)在其声明中表示,“历史科的考核以开放式的题目为主,评分着重考生对重要史实的全面掌握,而非考生的政治立场,参考资料也只是辅助学生立论,并不等于考生需要同意参考资料。”

旅美历史学者黎蜗藤认为,试题的“开放式”在于允许学生有正反两面论述的空间。而此次引起争议试题,只要具备历史常识,弊大于利是唯一的结论,因此“完全没有讨论空间”,因而不符合开放式的要求。

香港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近日撰文称,所谓开放式是“完全失焦的诡辩”。她认为,考题的开放式设计应该“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比如可以要求考生评论某场战事一方失败及另一方取胜的因素。

她写道,“一些牵涉大是大非的题目,例如侵略、屠杀、种族清洗等,完全不应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讨论其正面价值……这是基于人类良知的共识,也是学生对承受惨痛经历民众同理心的教育。”

对历史思辨的思考

此次考题争议还聚焦考评局评核发展部经理(历史科)杨颖宇的言论。他曾在个人社交网站称“没有日本侵华,哪有新中国?”。官媒批评该言论是“谬论”,“美化日本侵华史”。

不过,有学者认为,对历史事件的讨论,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历史观,是正常现象。

中国独立学者吴强指出,大陆的历史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即意识形态化的民族主义史观教育,是要把政权合法性建立在1842年以来的反侵略反殖民的历史上;而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于世界多元历史观的理解。

东亚国际关系学者林泉忠认为,杨颖宇的问题体现出过去历史学界产生诸多讨论的“‘问题’史观”,同时也是台湾传统史学界的共识,即认同认同日本侵华使中共壮大并最后成功建政。

林泉忠说,日本在1945年前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是事实,但中日关系乃至于日本与亚洲的关系在整个近代史存在众多面向,也是客观的事实。“一方面从明治初期到二战结束确实存在较为清晰的日本对外扩张、殖民统治、侵略战争的特征,同时也有明治维新在国家现代化的成功对亚洲周边国家的启示意义。”

他认为,“对历史的讨论,只要基于史实,都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容许理性讨论的空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的万人坑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的万人坑

政治凌驾专业?

香港考评局前秘书长蔡炽昌在香港媒体《众新闻》上发文称,在80年代中学会考时,有取消试题的先例。那是一道所有人都答对的题,令考题失去了区分考生能力的作用,因此取消考题来提高试卷的可信度。

针对是否取消这次的考题,香港教育局5月18日表示,根据法例,行政长官有权监管考评局的各项权力,亦可因应认为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事项,向考评局发出涉及履行相关职能的一般指示。

林郑月娥5月19日表示,今次试题事件是专业失误,不是政治干预教育。她称至今没有干预过此事,也没有行使过相关条例下赋予特首的权力。但如果有朝一日为了保护学生以及教育的质素和目的,她不会回避这样做。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学通识科教师、香港考评局通识科评卷人对BBC中文称,不否认教育局指责的该考题可能伤害国民感情,也理解该试题引发的相关争议。但他强调,如果由教育局或者特首发出指令,要求取消考题,则是“干扰考评局的专业自主,是政治干预,对整个教育专业发展没有好处”。

他担心这种做法会对未来的考评工作“划下禁区”,牵制出卷人的想法,“从而不能够更加全面地透过考评去考核学生的能力、知识和价值观。”

蔡炽昌也說,“取消题目是公开考试的一个严肃项目,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以科学为基础,辅以学科专家专业意见。”

BBC中文记者苒苒对此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