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實驗人造肉 細胞變火腿科幻如何成現實

實驗室人造肉
圖像加註文字,科學家們正在爭分奪秒研究如何從純細胞生成豬肉、雞肉和牛肉、羊肉。

世界正在展開一場新的競賽:這不是肉類養殖競賽,而是實驗室研發人造肉競賽;而英國科學家已經加入了競賽行列。

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 的科學家在草葉片上生培植出了動物細胞,這向人工培植肉類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如果這樣的培植過程能大規模工業化複製,喜愛吃肉的人們有一天將能吃到完全沒有經過屠宰過程的火腿培根肉。

研究人員說,英國在醫學和生物工程方面的專長將大大推進這一領域的研究。

人造肉的基本構成要素。
圖像加註文字,英國巴斯的實驗室中,人造肉的基本構造要素。

目前,實驗室人造肉產品還沒有上市,不過美國一家公司已經表示,他們用從活雞的雞毛中提取的細胞生成的雞塊,將很快在幾家餐館出售。

巴斯大學化學工程師瑪麗安·艾利斯(Marianne Ellis)博士認為,人工培植的肉類,將是「另一種蛋白質來源讓全世界吃上肉」。在她的實驗室中,就有培植的豬細胞,這些有朝一日可能完全不必養殖豬就能生產出培根。

英國威爾士亞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研究生尼克·蕭頓(Nick Shorten)說,未來將可以像做活檢一樣,從豬身上取一點細胞組織,分出幹細胞,養殖更多細胞,再將他們放入生物反應器中放大生長。

這樣一來,他說:「那只豬還好好活著,而你卻吃到了很多火腿培根。」

人造肉的生產工程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實驗室人造肉的重要階段

  • 2013年,荷蘭一個團隊在實驗室生成了第一個人造漢堡,造價是25萬歐元,其中絶大部分是將數百萬細小細胞變成肉所需要的時間和人力。
  • 2018年12月,以色列通過實驗室生成細胞人造了一塊牛排,沒有屠宰牛的過程。牛排每塊的成本是50美元,但是製作人員說,牛排還不夠完美。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不過,要複製出培根的味道和質感,仍然需要多年的研究。為了有培根的肉質結構,肉細胞必須在一個支架上培植出來。

在巴斯,科研人員正在實驗用完全天然的結構支架——草。他們正在培育便宜又易用的嚙齒類動物細胞,來論證原理。

化學工程研究生斯科特·艾倫(Scott Allan)說,「這個構思的關鍵就是,不是給牛餵草讓牛長大我們吃肉,而是『給細胞餵草』。我們用草作為細胞生長的支架,最終成品是融細胞和支架為一體而且可以食用。」

最終成品將是純肌肉細胞,也就是精瘦肉末,而不是有味道和質地的豬排或牛排。要人造出有味有肉感的豬排和牛排,還需要添加脂肪細胞和結締細胞,才能「更有味道」。

瑪麗安·艾利斯博士
圖像加註文字,項目負責人瑪麗安·艾利斯博士

未來如果要人造肉隨處可買到,需要在商業設施中大規模種植細胞。

艾利斯博士說:「我們現在做的是研究設計生物反應器,和研究生物反應器的生化過程,大規模培植肌肉組織,既經濟又安全而且高質量,這樣我們才能夠向盡可能多的人提供作為人造肉的肌肉細胞。」

她設想從動物或新屠宰的動物身上提取細胞,或者使用一直不斷分解的「長生不老」細胞庫。也就是說,不用屠殺任何動物,卻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長生不老細胞。

實驗室製作的第一個人造漢堡包

圖像來源,PA

圖像加註文字,2013年,世界上第一個人造肉漢堡,造價為25萬歐元。

不經屠宰的肉,顯然是一個很大的賣點。對那些又喜歡吃肉,卻又擔心肉類養殖業破壞環境的人來說,人造肉可能也會讓他們感興趣。

歐洲好食物研究所,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推廣傳統農業以外的另類農產品。該研究所主任理查德·帕爾(Richard Parr)說,「以細胞為原料的人造肉,將有潛力大大減少土地和水資源,產生更少的二氧化碳,免去數以億計動物的痛苦,同時有助於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和食品污染。」

他說,「這也蘊藏了巨大的商機,公司、大學和政府需要抓住機會支持並投資。」

艾利斯博士說,絶大多數的分析表明,人造肉能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使用土地和水資源,不過目前對能源的使用情況尚不清楚。

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實驗室生產人造肉,對氣候造成的破壞可能比傳統畜牧業還要大,不過這一研究沒有把水和土地使用納入研究範圍。

肉攤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減少羊肉、牛肉等所謂「紅肉」的攝入,是每個人能參與的環保行動。

撰寫這一研究報告的牛津大學的約翰·林奇(John Lynch)說,「人造肉可能是減少農業氣體排放的一個很有前途的可行辦法,但是在我們獲得更多生產數據之前,我們暫時還不能想當然地以為真會這樣。」

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未來的人造肉是與傳統農業並存的。

一直推廣傳統農業的創新公司創始人伊爾圖特·丹斯福德(Illtud Dunsford)說,未來為了大自然還是有需要管理農田,牛群也仍然在其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儘管牛的數量會小得多。

「我理想中的狀態是,在我威爾士的小農場裏,還保留各式各樣的非常非常傳統的本地牛的品種,養殖規模非常小,但是牛的待遇非常高。」

「這些牛群除了用作土地管理工具,譬如清理土地、恢復草地等之外,還會有一個副產品,那就是作為人造肉提取細胞的來源。」

伊爾圖特·丹斯福德(Illtud Dunsford)
圖像加註文字,伊爾圖特·丹斯福德(Illtud Dunsford)既經營農場,又是生化科技公司的創始人。

人造肉要大規模出現在市場上,至少還要5年時間。另外一個還有待答案的問題是,人們願意吃實驗室人造肉嗎?在英國的調查發現,兩成人表示願意吃,四成人說不接受,另外還有四成人說還沒有決定,其中年輕一代、城市居民和經濟收入更高的人對人造肉持更加開放的態度。

巴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克利斯·布倫特(Chris Bryant)說,三個最關鍵的因素是:價格、味道和安全性。

他說,第三個是最難解決的,因為根據「自然主義謬論」,人們會說,凡是自然的東西才是好的,凡是不自然的都不好。

實驗室生產的人造肉成敗與否,最終還將由消費者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