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為何中國看待蘇格蘭公投「幸災樂禍」?

支持蘇格蘭獨立者示威
圖像加註文字,英媒:蘇格蘭一小批選民通過民主程序撼動英國的現實讓中國看英國的笑話。

英國《泰晤士報》刊登評論認為,中國以「幸災樂禍」的心態看待「就人權問題教訓中國的小國」。

該報駐京記者路易斯發表評論表示,英國因蘇格蘭獨立問題在全世界面前受到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之際,「幸災樂禍」這個中國古老的成語,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北京在看待這個問題時的心態。

儘管蘇格蘭獨立對中國的地緣戰略意義甚微,中國從官方到官媒也完全不贊成獨立分子,但卻顯然看到英國因為一批選民要求獨立、在民主問題上「自食其果」而感到滿意。

雖然包括眾多的年輕人在內的很多中國人希望能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民主權利,但也難以理解一小批選民怎麼就可能決定英國的未來這樣無可爭辯的大事。

中國成功通過談判在1997年從英國手中接過了香港的主權,已經獲得一種戰勝衰落的大帝國的滿足感。而現在,更樂於看到過去的老對手因為民主投票的問題可能丟掉自己重要的一大塊組成部分。

對中國來說,一個大國由其疆界之廣、人口之多和其國運潛力來界定的,而特別是過去150年來的英國卻怎麼也不符合這種大國定義的順序。所以,當一個小國對中國的人權制度和司法缺陷提出批評的時候,中國皺起眉頭。

中國官方擁有的《環球時報》發文說,如果蘇格蘭獨立,卡梅倫首相將成為歷史罪人。此文就說明了中國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中國希望英國現在認識到,現在在這個世界上,英國不再是全球舉足輕重的國家,特別是眼下。

Skip podcast promotion and continue reading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中國在蘇格蘭獨立問題上「幸災樂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目前蘇格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和中國的密切關係。

薩蒙德和中國很早就發展密切關係,展開訪華之旅。而薩蒙德一直在對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重要性問題上表明他的清楚的立場,所以當卡梅倫會晤達賴喇嘛、中英關係落入冷宮後幾個星期內,薩蒙德則在達賴喇嘛訪問蘇格蘭的時候,拒絕會晤達賴喇嘛。薩蒙德則在李克強擔任中國副總理訪問蘇格蘭時就和中國領導人建立起更密切的個人關係。

但是,《泰晤士報》的評論也認為,中國的「幸災樂禍」會有不好的結果,因為中國自己面臨著西藏、新疆的「分裂主義」的挑戰。

明朝文物「震驚英倫」

《每日電訊報》和《泰晤士報》均大篇幅圖文並茂地為即將於本周四在大英博物館開幕的大型中國特展「明:盛世皇朝五十年(1400—1450年)」刊登了評論文章。

《每日電訊報》報道說,這次雖然包括人們意料之中的一系列精美的漆器、繪畫、瓷器、玉器等文物,但也包括了讓人們倍感意外的中國文物,比如明宮宦官的球戲、宮廷射箭、騎馬等體育場面的絹畫,通過這些文物讓人們一窺他們了解不多的精英統治下的中國歷史面貌。

《泰晤士報》則以「塵封的歷史曝光」、「嘆為觀止」的評論來說明這一展覽如何展現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歷史盛世。

評論特別指出,明朝並非中國發明創造的黃金盛世,因為中國的四大發明到明朝的時候早已普及運用,但這一展覽的特殊之處在於:明朝文物是能夠以大量實物說明中國歷史輝煌的證據。

「海上絲綢之路」

《泰晤士報》報道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始訪問馬爾代夫、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之際呼籲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展示中國的全球雄心,也讓印度感到警覺。

報道引述印度安全問題專家莫漢說,德里擔心中國在利用從坦桑尼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到緬甸的一系列目前的民用港口,可能在印度洋建立中國的永久性海軍基地。

報道稱,隨著中國在遠東越來越強硬的外交政策、和東南亞的島嶼爭端,以及印度的擔憂,應對習近平復興古老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呼籲的威脅,印度計劃在未來20年裏耗資450億美元擴展其海軍,建造包括驅逐艦和核潛艇在內的103艘戰艦。

報道也提及習近平即將於次日抵達印度,會晤印度總理莫迪,討論緩解中印邊境緊張局勢的舉措。

(編譯:立行/責編: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