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160周年: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叙事与“修正”国际现状的担忧

圆明园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AFP

在“火烧圆明园”160周年之际,中国官方媒体再提“百年屈辱”。不过,中国崛起的历史叙事也被批评者引用、指责中国要改变世界格局,挑战已有秩序。

10月18日,中国多家媒体再次报道160年前的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历史,并刊出废墟照片。圆明园遗址公园也在这一天免票对公众开放,旨在提醒人们莫忘国耻。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推特上转发北京官媒《人民日报》并加评论说,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尽藏珍宝,也是一座世界建筑博物馆,“中国人民在努力建立强大繁荣的国家的时候,要永远记住160年前的那场浩劫。”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美关系空前恶化,两国在南海和台海等热点地区剑拔弩张,中国在国际间面对巨大压力,诸多因素令中国媒体报道中的“百年屈辱”历史叙事更加具有强烈的现实含义。

跳过 Twitter 帖子, 1
允许Twitter内容

此文包含Twitter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您可能在给与许可前愿意阅读Twitter小甜饼政策隐私政策。 希望阅读上述内容,请点击“接受并继续”。

结尾 Twitter 帖子, 1

“百年屈辱”与西化

中国所说的“百年屈辱”是指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结束了中国作为中央大国的孤立和自信,即从1839年中国同英国因鸦片贸易发生对抗开始,一直到1949年中共宣布成立新国家结束。

9月19日前后,中国媒体也曾高调纪念中国军队70年前入朝参战,把“抗美援朝”说成“立国之战”。中国官方媒体还说,朝鲜战争才是让中国人站起来的“第一仗”。

中国说,1949年中共宣布建立新国家被是百年屈辱历史的结束

图像来源,XINHUA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说,1949年中共宣布建立新国家被是百年屈辱历史的结束

1839年的对抗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帝国战败后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割让香港,开放同商口岸、赔偿,英国获得治外法权等特权。

不过,中国自由派学者也把鸦片战争当做西方文明打破中国传统保守主义的开始,肯定其进步意义。如历史学者、前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就不认同西方入侵令中国文化“断裂”或被西方“殖民化”的说法。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按照北京历史教师袁腾飞的解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些列条约,而中国没有履行条约义务是战争的起因。他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解释成西方重法制和中国讲情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

1988年曾在中国热播一时的政论片《河殇》把“百年屈辱”历史描述成两种文明的冲突,即西方先进的“海洋文明”和中国保守的“黄土文明”。《河殇》被一些评论认为是1989年六四抗议运动的思想准备。1989年“六四”遭到镇压后,该政论片被当局定性为“反革命暴乱蓝图”。

“落后挨打”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作为“百年屈辱”的历史教训在中国成了家喻户晓的标准答案,即由于工业和军事技术落后,中国遭受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天津和北京等一系列失败。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没能恢复山东权益、产生对国际“公理”失望,加强了这种“强权即公理”的教训。

1960年代在中国同时和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严重对立的时候,毛泽东重复了斯大林在1930年代初提过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毛泽东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邓小平后来在1980年代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作了补充,他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后来,中国许多自由派官员和学者对“封闭就要落后”作了更多诠释。已故的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曾说,“落后挨打”的斗争观念过重,他认为中国要强调和平与合作,淡化对抗和冲突的提法。曾担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主要官员龙永图也曾强调,中国要同国际社会融合接轨才能发展,发展才能避免落后挨打。

后来,《炎黄春秋》杂志刊登的社科院学者的文章更直接说,“落后就要挨打论已过时”,因为这句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含义过重,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文章说,当今世界已经告别了“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中国要积极恪守国际法律和义务,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10月13日习近平在和台湾隔海相望的潮汕地区视察部队时强调要为打仗做准备。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10月13日习近平在和台湾隔海相望的潮汕地区视察部队时强调要为打仗做准备。

习近平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在2013年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连接了“百年屈辱”的历史叙事。按照中国媒体的总结,中共执政经历过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站起来”和“富起来”两个时期后,现在进入要“强起来”的历史阶段。

这种中国崛起的历史叙事在一些北京批评者眼中成了中国要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成为所谓“修正”国家的证据。

习近平上台后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计划通过大规模基建和投资,推动中亚、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经济连接。

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发展战略被是试图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恢复昔日中央帝国的历史辉煌。

美国《外交》杂志的分析说,“一带一路”不仅要对一些邻国形成战略包围,而且要把美国影响力阻挡在亚洲之外,为后全球化时代到来做准备。美国退役海军上将、战略分析家斯塔夫里迪斯(James Stavridis)在另外一个分析中说,“一带一路”扩大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背后是中国要主宰欧亚大陆的陆权野心。

习近平在2013年底所作的一次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讲话中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今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和台湾隔海相望的潮汕地区视察了当地的海军陆战队,激励军人加紧练兵,为打仗做准备。

中国强硬派智库学者近年来一直预测,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之际要完成“统一台湾大业”,把“统一”当作中国崛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