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潮流:性別政治與多元文化 歷史劇也要與時俱進

  • 艾瑪·瓊斯
  • (Emma Jones)
(Credit:20th Century Fox)

圖像來源,20th Century Fox

科爾曼(Olivia Colman)憑借在《寵兒》(The Favourite)中扮演的安妮女王(Queen Anne),成功斬獲金球獎和奧斯卡提名。在她看來,這部電影「顛覆了歷史電影的題材。鏡頭裏的場景髒亂不堪,觀眾差一點就能聞到那個時代的味道了。」

這部電影描述安妮女王和馬爾堡公爵夫人薩拉之間的愛情,已經成為頒獎季節的熱門——這部電影不僅斬獲了金球獎,還獲得了10項奧斯卡提名和12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

最近幾個月有大量歷史題材的電影上映,但《寵兒》從中脫穎而出。歷史劇很難取得成就,因為服裝、城堡和騎兵(群演)成本高昂:電影史上,近年只有像《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5)和《角鬥士》(Gladiator, 2000)這樣的史詩級電影的預算超過1億美元(7750萬英鎊)。這些電影雖然能殺進奧斯卡,但歷史題材最終往往只能淪為陪跑,《伊麗莎白》(Elizabeth, 1998)、《冬獅》(The Lion in Winter, 1968)甚至包括當時製作成本最高的《埃及艷后》(Cleopatra, 1963)都是例證。《角鬥士》導演斯科特(Ridley Scott)發現,即使《角鬥士》拿了五個奧斯卡,自己也成了公認的戰爭場景天才,但2005年講述十字軍東征的史詩片《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還是一樣無人問津。

《寵兒》

圖像來源,20th Century Fox

圖像加註文字,蘭斯莫斯(Yorgos Lanthimos)的電影《寵兒》獲得普遍好評(Credit:20th Century Fox)

《寵兒》的競爭對手是洛克(Josie Rourke)的《瑪麗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顯然,這位女王的知名度更高一些。網飛(Netflix)花了1.2億美元(9300萬英鎊)來打造《法外之王》(The Outlaw King)這部戲,來講述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重要領袖之一華萊士(William Wallace)的對手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Robert the Bruce)故事;而麥克·李(Mike Leigh)導演的《彼得盧》(Peterloo)電影長達150多分鐘,講述了1819年著名的彼得盧屠殺;法國電影人舍勒(Pierre Schoeller)拍攝的《一個國家和它的國王》,從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一直拍到1792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

頗具諷刺的一點是,正是這幾年的時代走向,導致了這種歷史劇的出現。

《都市報》(Metro)的首席影評家伊萬-乍得(Larushka Ivan-Zadeh)說:「從前的歷史電影往往都是透過白人男性的角度去拍攝的,主角往往是一個白人『救世主』。近幾年來大環境的改變,使得我們終於能以非白人、非男性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歷史了。」

《瑪麗女王》

圖像來源,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圖像加註文字,《瑪麗女王》中,羅比(Margot Robbie)飾演伊麗莎白一世,羅南(Saoirse Ronan)扮演瑪麗女王(Credit: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寵兒》的導演蘭斯莫斯對此非常認同。他說自己一共花了九年的時間才籌集夠資金,拍攝這部女性主演的歷史電影。

他告訴BBC文化版的記者說:「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是電影講述了一段三個女人間的故事。現在很少有這樣的戲;故事基於史實,而且這三個女人掌握了國家命運。」

女性角色

一位女性在一個男權時代中掌握權力,在如今關注男女平等的時代裏產生了新的共鳴,這也正是為什麼《瑪麗女王》的導演洛克會認為此時上映正合時宜。因為無論是羅比扮演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還是羅南扮演的蘇格蘭女王瑪麗,無時無刻不在承受同時代的男性君主所帶來的性別歧視。

她解釋說:「兩位女王的顧問都是男性,這部電影裏描述了她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當然,電影裏也添加了些許虛構元素,比如兩位女王的會面,在歷史上是沒有發生過的。但我希望人們不要認為我們虛構出了一個厭女症人格。」

羅南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羅南因其蘇格蘭瑪麗女王的角色贏得了不少讚譽,但這部電影未能在頒獎季中嶄露頭角(Credit:Getty Images)

羅比獲得了英國學院獎提名,羅南的演技也廣受好評,但這部電影也未能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同樣的成績,只摘得了最佳服飾獎、最佳化妝獎之類。而伊萬-乍得對《寵兒》抱有極大的信心。

她說:「我個人是十分喜歡《瑪麗女王》這部電影的,女導演洛克重新定義了瑪麗女王和伊麗莎白女王作為統治者的一面,同時又保留了她們身上女性的一面。《寵兒》則不大一樣,電影沒有太忠於史實,可以說是歷史題材中比較跳脫的那種類型。」

「與《瑪麗女王》一樣,這部電影也是以女性的視角來看待歷史的,但是裏面又有一種荒誕的現實逃避主義。而這種逃避主義的詮釋者不只有一個,而是三個。我認為在奧斯卡的角逐中,這一點能讓《寵兒》獨樹一幟。電影和好萊塢Time's Up這一抵制職場性騷擾的時代精神齊頭並進,而且對於保守派人士來說,《寵兒》表達抗議的方式更為詼諧輕鬆。」

然而,如果沒有《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的影響,人們可能不會重新思考性別在統治者的更迭中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馬丁(George RR Martin)的系列書籍中有一些中世紀英國歷史的影子。該系列的第一本書出版於1996年,正值《勇敢的心》——這部基於史實改編的帶有性和暴力色彩的史詩級電影問世之際。2011年《權力的遊戲》被HBO改編成電視劇,全球的觀眾暴增至3000萬人。《權力的遊戲》繼承了《都鐸王朝》(The Tudors)的基調,對於後來的《維京傳奇》(The Vikings)和《孤國春秋》(The Last Kingdom)等作品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洛克認為,《權力的遊戲》文化基調滲透到電影中,只是遲早的問題。

《權力的遊戲》

圖像來源,HBO

圖像加註文字,HBO影集《權力的遊戲》和原著小說中都能夠看到中世紀的影子,這種文化基調已經滲透到電影文化之中(Credit:HBO)

她說:「和先前改良過的時代劇不同,《權力的遊戲》對性和性取向的思考確實更加真實地還原了歷史。」

「《權力的遊戲》以一種更全面、更誠實的方式重新回歸了歷史,甚至降低了時代劇的怪奇感。使得我們[後來者]的創作能夠更基於史實。」

目前的歷史題材作品普遍有一種基調,甚至讓前輩《勇敢的心》都能臉紅——《瑪麗女王》中拍了女王的月經期、丈夫則是雙性戀;《寵兒》則不吝展現安妮女王的性取向。《法外之王》中有一個片段,派恩(Chris Pine)扮演的羅伯特一世全裸出境。導演麥肯齊(David Mackenzie)認為,這一場景只是為了展現「國王亦凡人」的理念——雖然在社交媒體上,這段裸戲才是電影的熱度所在。

「故事高於歷史」

2019年,歷史中的性別政治可能對觀眾更具吸引力,而正兒八經的政治則要遜色一籌。2014年蘇格蘭公投之後,網飛開發了《法外之王》,後來曾在蘇格蘭短暫地公映過以表示對蘇格蘭獨立的支持。但是麥肯齊表示自己「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對當下的形勢感到緊張。畢竟距離上一次蘇格蘭獨立已經過去了700年。」

《法外之王》

圖像來源,Netflix

圖像加註文字,描述蘇格蘭歷史的《法外之王》在2014年蘇格蘭公投之後開拍(Credit:Netflix)

《法外之王》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這也象徵著電影能夠進軍奧斯卡。但《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評論說,這部電影「攝影絶佳,復仇情節跌宕起伏,充斥著大量的高談闊論,一個留著鍋蓋頭的英國惡棍……但是,這部電影不能讓人感到情緒共鳴,也不夠浪漫。」換言之,就是沒有心的《勇敢的心》。

電影《彼得盧》忠實地再現了英國工人階級為獲得選舉權而發表長達數小時演講的片段,廣受好評。但伊萬-乍得認為,這部電影「過於真實」。《一個國家和它的國王》中也再現了正值1789年法國大大革命時期的一段演說,但法國的觀眾對此並不感興趣。

《黑色1847》(Black '47)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設定在19世紀的愛爾蘭饑荒期間,愛爾蘭觀眾在觀看時,難免會產生一種對於國家歷史的濃厚興趣。

電影由戴利(Lance Daly)執導,主演是曾經出演《黑客帝國》(The Matrix)的維文(Hugo Weaving)。《黑色1847》電影中出現了愛爾蘭語言和文字,表現了當時愛爾蘭人的苦難和遭遇。2018年,這部電影在愛爾蘭的票房高達100萬歐元(88萬英鎊)。其中有一個情節,一個愛爾蘭士兵瘋狂屠殺英格蘭地主,可能正是這個情節讓愛爾蘭觀眾特別有代入感。

「據我所知,至今還沒有一部關於那場饑荒的故事片,人們對此有一種被壓抑的、極度憤怒的感覺。」《黑色1847》主演維文說:「是的,這是一部復仇電影,充滿了痛苦、失落和悲傷。這不僅僅是好萊塢的事。」

《彼得盧》

圖像來源,Amazon Studios

圖像加註文字,歷史劇《彼得盧》是基於1819年英國彼得盧屠殺為背景拍攝的(Credit:Amazon Studios)

蘭斯莫斯解釋說,包括《寵兒》在內的任何一部歷史劇要抓住觀眾眼球,就要把故事情節放在史實之上。

「我們決定,要保留故事中有趣的部分,但同時也要明確電影並不完全遵從了史實。如果觀眾通過電影學習到了歷史,或是對歷史產生了興趣,那麼他們可以去另外學習。我們的目標是創作有深度的女性角色,而不是複述歷史課本。」

「我們還嘗試過在歷史中加入現代的元素。戲服採用的是現代面料,語言也是現代的語言,而不是當時的古英語。我們也傳達了一個信息——無論是男是女,當權者的一個決定,或者是當天的心情,都足以改變周圍人的命運。」

伊萬-乍得說,無論《寵兒》在電影獎中取得成功,或是敗給某部當代題材的電影,都表明了電影產業已經進入現代化。

「包括《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和《瑪麗女王》在內的歷史劇,如今在選角上都貫徹了『膚色無關』論。在我個人看來,這是十分振奮人心的。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在不斷地在重寫劇本,而現在是由女性、LGBTQ群體以及非白人的演員、導演和編劇來改寫,這是在振奮人心。」

請訪問 BBC Culture 閲讀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