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英国摄影师记录的1980年代光与影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1984年,英国摄影师肖君(Adrian Bradshaw) 以学生身份到达北京,此后30多年他不断地以影像记录中国。不久前,他刚出版了摄影集 《门,开了:80年代中国》。这个摄影集从肖君拍下的两百万张照片中筛选出精华,记录了80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及浮光掠影。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肖君说,当时庞大的红色宣传标语牌开始逐渐被外资的电器商品广告替代,虽然当这些电器在当时商店中还不常见。这是要表示,中国也开始买得起进口商品了。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当时中国还不常见到外国人,即便曾经是中国最摩登的上海。”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1985年,肖君担任拥有世界拳王头衔的阿里(Muhammad Ali)随行摄影师一周,那次经验让他决定定居中国。
肖君说:“当时我被交待担任阿里拜访中国的随行摄影师。阿里当时被中国视为可帮助北京在将来举办奥运会的对外宣传人物。”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这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第一场时装秀,观众的眼光与表情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当时大河的另一边还十分荒凉,连座桥都没有。现在上海有媲美纽约的摩天大厦,千百条道路,地铁以及隧道连接了这座城市。”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也许这些小孩,后来成为中国的太空人?当时没人想到这事会发生。”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电子产品当年在中国是地位的象征,无论我到哪里,都有人问我手上相机的价格。”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街头市场的大批商品大同小异,但买卖双方可讨价还价。
“这是市场经济开始实施的年代,当时的农民如果提高生产力,就能赚更多的钱。”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80年代还没有空调,气温有时高达40度,人们会在户外待到很晚,或是去玩水。”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我首次与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导演碰面,是他为末代皇帝来北京紫禁城勘景的时候。我们在城里行走,导演告诉我他从小就如何着迷那些旧王朝如何结束,而新的体制将代替前者的故事。”
80年代
肖君去年在英国的摄影展说,“1985年,我只有20岁,中国当时超过一半的人口都在25岁以下。他们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为中国发展注入了活力。”
作家查建英在整理80年代历史时提到,“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
她又说,“大家因为封闭了很久,觉得自己太落后了、需要补课,都是用一种恶补的态度在学习,充满激情和感谢。那些书某种程度上变成一种符号,代表了一种和我们以前几十年贫乏瘠瘦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套价值,这个价值是我们憧憬、好奇、想要了解、想要认同的一种东西。”

图像来源,ADRIAN BRADSHA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