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对峙继续 剑拔弩张中的美国拜登新政因素

最近一名中国军人在拉达克附近边界走失落入印军手中,自去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边界一直持续紧张。图为印军在拉达克巡逻

图像来源,AFP

图像加注文字,最近一名中国军人在拉达克附近边界走失落入印军手中,自去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边界一直持续紧张。图为印军在拉达克巡逻

2020年中印军队在加勒万河谷发生流血冲突后,双方举行几轮会谈试图为紧张降温,但实际控制线附近,两国军队仍然剑拔弩张。中国和印度据报最近在有争议边界的实际控制线热点地区继续加强军力部署。

《印度时报》近期报道称,中国的解放军在实际控制线增兵1万人。 印度媒体说,中国军队在在实际控制线附近的热赞隘口、热钦隘口和穆赫帕里峰印度哨所前至少部署了30-35辆坦克。印度军队在去年8月底夺取了那里的高地。

报道说,解放军部署了使用现代技术的轻型坦克,在实际控制线同印军部署的坦克形成对峙。

中国媒体则报道说,印度军队一直在西段边界的班公湖、斯潘古尔湖加强部署,包括使用坦克和装甲车进行演习。

分析认为,美国拜登政府将来是否继续保持对华强硬政策可能也会影响中国对印度的策略。

加勒万河谷

2020年6月中旬,中印边界的加勒万河谷发生了45年来双方最严重的边界冲突,至少20名印度军人死亡,中国官方没有透露中方军队伤亡的具体情况。

周五(1月15日)在新德里的军队节上,印度陆军参谋长纳拉万将军(Manoj Mukund Naravane)赞扬了印军在加勒万河谷的表现,他说印度军队“在印中实际控制线对峙中迅速行动”保护了边界。纳拉万将军还说,“我们致力于通过磋商和政治努力找到解决争端的办法,但是任何人都不应该测试我们的耐心。”

之前一周,一名中国士兵在拉达克边界地区走失落入印军手中。印军随后发表声明说,正在按照程序处理越过实际控制线的解放军士兵,事件正在调查中。但中方表示,“印度应该严格遵守两国达成的相关协议,迅速将走失的人员交还给中国,帮助中印边界局势降温。”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后,为缓解边界紧张,中印双方军队指挥官举行了几轮会谈。不过,两国继续在西藏高原和拉达克地区驻有重兵的同时,双方媒体报道都指对方在边界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和行动。

"麦克马洪线"

印度指中国在东段争议地区阿鲁纳尔邦附近控制线附近新建村庄。图为印度一侧,那片争议地区被中国称为藏南

图像来源,AFP

图像加注文字,印度指中国在东段争议地区阿鲁纳尔邦附近控制线附近新建村庄。图为印度一侧,那片争议地区被中国称为藏南

近期印度媒体称,中国在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修建了至少三个村落。印度方面的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努力加强主权申索的努力。印度媒体分析,这些村落让中国能够通过与当地牧民合作,改善边界监视和巡逻。

新德里电视台1月18日报道说,中国在印度阿鲁纳恰尔邦上苏班西里县杂日河河岸上修建了几个村庄。

那里是被中国称为藏南的中印边界争议地区。中国不承认印度在藏南的主权,也不承认印度在那里建立的阿鲁纳恰尔邦的法律地位。

新德里电视台的报道展示了2018年8月和2019年11月的两张卫星图片加以对比,显示中国一侧在一年时间中从无到有出现了一个新建定居点。

印度媒体报道引述中印问题专家专家克劳德•亚庇(Claude Arpi)说,古歌地图显示,这些村落位于“麦克马洪线”南部。

虽然中印东段边界的实际控制线基本符合一百多年前英国官员划定的“麦克马洪线”,但中国并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观望拜登政府”

1月12日美国公布关于印太战略的解密文件
图像加注文字,根据1月12日美国公布的关于印太战略的解密文件,美国把印度作为抗衡中国影响力的主要盟友。文件提到美国要帮助印度崛起遏制中国,以及要“印度保持在边界对付中国挑衅的能力”。

新德里电视台的报道引述印度战略分析员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教授的分析说,中国在开辟新战线,通过在阿鲁纳恰尔邦的蚕食政策对付印度。

不过,印度海军退休将领、印度智库政策研究协会的负责人巴斯卡尔(C. Uday Bhaskar)认为,中国也在观望即将开始任期的拜登新政。

他在《南华早报》的报道中说,如果拜登对中国的政策和特朗普政府一样强硬,如果中国认为来自美国的威胁很大,那么中国就不可能希望开辟新战线同印度扩大对抗。

印度媒体在去年11月报道说,印中双方同意从实际控制线撤离军队,撤走火炮,缓解去年5月开始的紧张对峙,但谈判不久就中断,印度方面的分析同样认为,那可能是北京有意为之,他们在观望美国的变化。

根据1月12日美国公布的关于印太战略的解密文件,美国把印度作为抗衡中国影响力的主要盟友。文件提到,美国要帮助印度崛起遏制中国,以及要“印度保持在边界对付中国挑衅的能力”。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一方面指责美国试图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制造麻烦,但同时也表示希望美国摒弃冷战的零和思维,在亚太地区同中国合作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