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素食主義——這個飲食潮流你不可不知

蔬菜

圖像來源,PA

圖像加註文字,

純素食者除了不吃肉類、魚類、禽蛋、奶製品和蜂蜜等含動物產品的食物,還不用含動物原料的產品。

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個大牌主持人透露,自從他宣佈自己"多多少少"改成純吃素vegan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約他吃飯了。

要知道,他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主持人,而是BBC著名主持人阿德里安·齊里斯(Adrian Chiles),曾多年主持熱播電視節目《今日體壇風雲》(Match of the Day),如今仍然活躍在英國的電視和廣播行業。

齊里斯的遭遇,在英國這樣一個多元文化融合,包容度相當高的社會中,卻並不是少數。

純素食

11月1日,是世界純素食日(World Vegan Day)。這個自1994年由英國人路易絲·渥利斯(Louise Wallis)定下的日子,隨著純素食者人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知。

英國工黨領袖科爾賓

圖像來源,PA

圖像加註文字,

英國工黨領袖科爾賓早年曾在養豬場工作。這讓他從20多歲起開始轉為吃素。

那麼,究竟什麼是純素食呢?所謂純素食,就是完全杜絶食、用含動物原料的食品和產品。純素食者奉行的生活信條是:不應為得到食物或其他任何目的壓榨動物。

純素食與素食(vegetarian)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素食只是不吃肉不吃魚,純素食除此之外還不吃奶製品、雞蛋、蜂蜜等任何產自動物的食品。

因此,有人將此稱為"只吃植物"的飲食。而在生活層面,如果是一個嚴格的純素者,那麼也不買含動物成分的產品,如化妝品、皮、毛製成的衣服等。

由純素協會所做的研究發現,僅在英國,純素飲食者的人數從2006年的15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54萬。很多人認為,自稱是純素食者的人數,很有可能上百萬。

純素流行

西方越來越多人加入純素食者的行列,與很多政界人士和明星公開談論純素食不無關係。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 2010年因健康原因,開始轉向純素食。英國工黨領袖傑羅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在吃素多年後轉向純素食。

美國網壇常青樹維納斯·威廉姆斯(Venus Williams)、著名女歌星阿麗亞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都是純素食者。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純素食咖啡館和餐館因勢而開,純素食者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為這一飲食潮流大開方便之門。

英國最火的一檔電視競技節目《英國烘焙大賽》(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甚至將有一期特別節目,為純素食者烘烤沒有奶酪、奶油、雞蛋等原材料的糕點。大賽評判之一說,純素食主義似乎越來越流行,「我們希望能反映這樣的趨勢」。

純素原因

奶牛場內被圈養的牛。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

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動物被殘忍對待,是很多人轉向純素食的原因。

讓人們追求純素食主義的原因可謂五花八門,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於心不忍

有人成為純素食者,與熱愛動物有關,他們認為傷害宰殺動物是非常殘忍的行為。除此之外,他們也關心動物的飼養環境,特別是工業化的養殖場內奶牛和蛋雞的待遇。

2)環境保護

聯合國表示,牲畜業生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世界人類活動總排放量的近15%。這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排放量的總和。

一頭奶牛每天排放的有害甲烷氣體約有400升,對環境造成破壞。

另外,為生產肉類和奶製品,也需要更多的農地用於畜牧業。

3)追求健康

有純素食者表示,他們是因為健康原因不再吃肉的;但有人也擔心,純素食會影響身體攝入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夫人。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夫人。克林頓總統因健康原因從2010年開始轉為純素食。

對此,英國飲食協會的營養學專家表示,「純素食只要搭配平衡,大人和兒童都可以享用」。

不過,專家們也告誡說,純素食一定要精心計劃,確保食材含有足夠的營養。

心得體會

純素食者,如何繼續與吃肉的朋友保持社交關係呢?下面來聽聽純素食者的心得體會。

28歲的艾米·羅伯遜,已經純素食3年。她說,「如果你是朋友圈裏的那個唯一的純素食者,你就得挑餐館。」

「你得自己主動,不要以為別人該為你的飲食信條負責。事先察看餐館網站上的菜單,你就知道自己可以吃什麼。如果是去燒烤大聚會,你就自帶吃的去,因為這正是與人接觸的好機會。」

艾麗·布朗,是一家用腰果為主要原料製作純素食奶酪公司的創始人。她說,現在市面上提供純素食餐的餐廳很多,很多朋友也對純素食者非常友善接納。

不過,她提醒說:「有的純素食者很勇於表達自己的飲食信條,可能對吃牛扒的人諄諄告誡,這跟批評人家的政治觀點一樣惹人反感。誰會喜歡跟訓斥自己的人一起吃飯?」

俗話說,眾口難調。俗話又說,大千世界,百花齊放。接受並尊重不同的飲食信條,正是一個社會包容、健康、和諧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