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香港女性地位的矛盾現象

  • 葉一知
  • 香港自由撰稿人
婦女
圖像加註文字,隨著香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在各項經濟活動及社會的參與程度持續上升。

香港女性地位日漸提升,近年也引發不少討論和關注。本文嘗試將筆者對香港女性、香港的特殊文化、社會和政治環境等觀察結合,探討香港女性地位的矛盾現象。

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但其人口組成一直都是華人佔絕大多數,故社會受中華傳統文化觀念影響甚深,雖為英國統治,但生活方式仍以華人風俗為主,特別是殖民地早期,民眾生活較少受西方文化影響,西式生活在當時甚至被視為高檔和脫離大眾的。

六七暴動後,殖民地政府改變管治方針,著手建構香港人的本土意識。筆者於八十年代初入讀小學,「華洋共處」是小學常識的主調,西式生活慢慢移植到普羅大眾之中。由此形成的所謂香港本土文化,是一種有中有西、不中不西的混雜文化。

夾縫中掙扎

重提這段歷史,旨在說明這種混雜文化在香港不同層面都有相當大的影響。香港的女性地位,同樣受到中西兩種文化互相拉扯,令香港女性在文化衝突的夾縫間爭扎,形成獨特現象。

談到香港女性地位,最簡單的切入角度是經濟地位。香港女性在六十年代開始半脫離家庭,踏入職場。那個時代工業蓬勃,需要大量勞動力,輕工業興起正好吸納大量女性勞動力,「工廠妹」(泛指從事輕工業的女性)的時代由此而起。最近香港匯豐銀行推出一百五十週年紀念鈔票,鈔票上也印有「工廠妹」的歷史圖片,可見其對香港經濟貢獻的舉足輕重,也可說是香港女性踏上社會階梯的開始。

八十年代後,香港經濟起飛,加上大陸改革開放,工廠北移,香港轉型至服務業,低技術男性開始失業。服務行業(如銷售、款待)不要求大量體力,反著重語言、溝通、談吐、儀表等,尤其適合女性,故女性率先在經濟轉型時被吸納。不過,這時香港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社會仍以大家庭為主,香港人有強烈的重男輕女思想,父母認為女性不需甚至不應讀書,忽視女孩子的教育機會。

經濟地位

直至香港經濟起飛,不少香港人接受核心家庭的觀念,加上政府開放更多教育機會,增加大學學額,女性有更多機會接受教育。而服務專業的發展,正好吸納這批高學歷女性,其工作機會,特別是任職高中層的機會,因教育普及而大增。今天香港女性的職場地位和收入,可比不少男性高。女性的經濟地位正式確立,並不斷提升中。

但另一方面,香港女性又受傳統社會思想的拉扯,令其社會地位走到一個瓶頸位,難以突破。

無形天花板

第一種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想法,簡單而言就是女性應以母職和家庭為重。當然,五六十年代那種「要太太出外工作是男人之恥」的極端想法早已不流行,但女主內的想法卻令不少女性的事業封頂。

很多職業女性結婚生子後,都聘請外籍女佣照顧起居,令她們可以應付繁重的工作。但女佣對女性地位也是一把雙刃劍,職業女性位高權重,在強調服務為先的香港有所發揮,地位大幅提高;但同時,她們在家庭崗位聘請女佣代理家庭工作,其實不自覺在鞏固「女主內」的社會角色觀念。當很多人大讚「女佣釋放了香港女性勞動力」,其實同時暗示「家庭工作理應由女性擔當」——職業女性犧牲了處於弱勢的女性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母職成為職場的一堵無形天花板。即使社會觀念開放,男人兼任母職的比例遠低,也未為社會普遍接受。事實上,不少女性都為照顧子女而放棄繼續在職場爬升。更有說,很多男性高層都愛提拔女性,讓他們擔當自己的副手,就是看中女性最終會以母職為重,利用她們的能幹但同時又對自己地位毫無威脅。換言之,女性仍然難掌握最大權力。這種情況也許是一種含蓄的「正向歧視」。

社會偏見

第二種固有思想是「出嫁是女人的成就」。中國以農立國,早婚以盡早生兒育女增加家庭生產力的觀念一直殘留於中華文化。即使女性經濟地位提高,卻還沒有消除社會對女性在這方面的偏見。

近年,香港某電視台拍了多部關於「剩女」的真人秀和相關劇集,剩女、敗犬、沒女等標籤成社會熱議,這些標籤都是指「到了一定年紀還未出嫁的女性」。當中有關「剩女」定義甚為刻薄無稽,成為社會特別是男性用來嘲笑女性的標籤。例如,有人把二十五歲以上女孩界定為「剩女」、「中女」,毫無道理。

以香港為例,從前學位少,很多人在十八歲前已經工作,到二十五歲已有七至十年工作經驗,約二十五歲結婚,經濟條件和心智已趨成熟,極為合理。相反,今天教育機會多,大專學位大幅上升,待工作幾年擁有一定經濟能力時,必然是二十五歲之後的事,二十五歲怎可能被視為剩女、中女呢?當現代人的在學時間大幅延長,當教育越普及,人民接受教育的時間必然越長。一個人完成了中小學,已是十八歲,讀完大學則是二十二三歲。全球發達國家皆是如此,故傳統上較重視婚姻和家庭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男女的初婚年齡也推延到30歲以上。遲婚,只是現代化發展的正常結果。

當香港女性追求高學歷,代價就是遲婚;當社會大呼女性地位提高時,同時又以「是否能及早出嫁」來斷定女孩子的「成就」,衍生了「剩女」、「敗女」等象征人生失敗的標籤。一方面,香港女性在職場上能頂半邊天,充滿自信,但另一方面,又因為投入工作未有結婚對象而感到自卑,矛盾重重。

「重男輕女」

第三種傳統思想是「重男輕女」。香港是國際先進城市,很多香港人已擺脫「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但自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中國每日發出150個單程證配額供大陸人來港定居,香港對此並無審批權。十多年來,香港已累積一批大陸新移民,他們不少仍有強烈的「傳宗接代、開枝散葉」的傳統觀點,從而引伸出重男輕女的思想,與香港的男女平等觀念競爭、衝突。

另外,香港仍保留了丁屋政策。所謂丁屋政策,是殖民地政府於七十年代發展新界時,為安撫新界原居民而衍生的產物,政策讓新界認可鄉村的男性原住民,每人一生可申請一次於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最高三層、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英尺的丁屋,無需向政府繳付地價。丁屋政策不斷鞏固男性特權,公然貶低女性地位,而新界的頑強勢力令到這個政策難以消除。政策的存在,有助鞏固男權至上的思想。

傳統思想需通過連續的社會實踐而形成和鞏固,當一種行為是以「傳統思想」來解釋,就暗示那並非理性產物。以上種種社會及文化特質,令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斷在香港實踐,形成一種社教化,讓思想不自覺滲入社會。香港受華人文化影響之深,要扭轉這類阻礙女性地位繼續爬升的傳統思想,似乎並不容易。

政治實權

最能體現女性地位的指標,應該是政治實權。香港女性從政的情況又如何呢?

2012年,香港政府首長級人員中,女性佔的比例為33.8%,當中女性出任最高職級的常任秘書長更佔47%。三十年前,這種情況簡直不敢想像,單是女性的教育程度已不足支撐如此高職。女性擔任高級公務員的比率大大提高,當然也是女性地位提高的佐證,但簡單以此斷定女性在政治上有極高地位,則未免太過簡單。

殖民地政府遺下的公務員體制,是一支高效執行隊伍,而不是政治領袖。這群公務員向來被標榜為政治中立、執行能力強和高效率,換言之,他們是協助當時的港督執行種種政府政策,他們最重要的特質是服從,貫徹執行上頭的政策,很適合沒有政治野心、追求安穩生活的人。

這種情況,跟前述「女性在職場上常當副手」的情況相似,因為當前香港政治體制是所謂的「政治問責制」,司局級官員均為行政長官委任,並隨行政長官任期完結而離任。這群被委任的司局級官員才是政治首腦,常任秘書長只是公務員團體,職責是帶領屬下公務員執行問責局長的決策,是行政人員而非政治領袖,沒有真正的政治實權。反觀香港現任司局級官員,只有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是女性,其餘均是男性。所以,無論在商界還是政界,女性當副手而未能掌握實權的現象頗為普遍。

「社運女神」

在香港,女性參政的主要渠道尚有立法會。由2008至2015年,女性立法會議員一直維持11個,佔18%。立法會約有一半議席通過直選產生,當中不乏女性參選,顯然她們更能級納女性選民,也反映香港在看待女性參政的問題上開放。近年坊間的社會運動,更出現不少女性面孔,多少個「社運女神」由此應運而生。早前「香港電視」(香港一個網路電視台)播放的劇集《選戰》,更以第一個女性特首候選人為題,劇集令觀眾受落,可見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一代,對於女性參政持很開放的態度。

由此可以預測,如果香港推行全面直選,將出現更多女性政治人物,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將可更上層樓。可惜的是,在中共的「緊箍咒」下,香港2017年甚至以後的特首選舉,誓必是一場有嚴格篩選的遊戲,而立法會全面直選更是遙不可及。如果由中共篩選候選人,很難相信會有女性候選人能入閘參選特首,讓其掌握香港最高政治權力。這可說是香港女性在政治上另一堵無形的天花板。

(責編:路西)

讀者反饋

所謂男性受教育(例如優等生女生佔多數之類)權利被女性搶光難道不是因為男性考不過女性。明明像司級官員這樣靠動腦的職位,卻沒有女性的位置,難道不是因為在升職過程中,在對男性女性的考察中採取了雙重標凖嗎。既然能力一樣,女性為什麼要接受天花板,我們為什麼要認同這樣的男女有別。

三八國際婦女節前,中國大陸多名【女權活動】人士被逮捕拘禁,據悉此舉可能是因為當局希望避免在這一天出現公眾示威抗議活動。看過這則【中國特色】並【已成慣例】的常態政治現象後,回頭再看香港【爭取女權】的情況:同樣是維權,中共在香港的外圍組織【工聯會】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發起請願行動,爭取香港女性種種的權益,卻不見中共對此哼半句。以中共的標準,勾結外部勢力、尋釁滋事、煽惑民眾、破壞經濟、製造社會矛盾顯然證據確鑿,有目共睹,理應逮捕拘禁才是。同一個政權,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尺度,可以解釋香港行的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吧!可是,香港人多年以來爭取的【普選】,卻遇上百般【阻撓打壓】,理由嗎?同樣是【爭取】,但進一步的詮釋卻是【一國大於兩制】、【高度自治不等於絕對自治】,真普選?免談!不用【氣結】,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是【沒有誠信】、【狡猾無賴】,只怪你自己【太天真】對它【不了解】!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

非要把男人放在一個看起來完全平等的位置 就是好的嗎 現代社會體制下 男性受教育權利被女性搶光了 怎麼就不提 本來就男女不同 非要極左的呼號女人要一手遮天才是正確的 這有何意義 絕對的平等是不存在的 否則人類社會體制是不存在的 都成為工業品中相同的螺絲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