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中的京港焦慮:

BBC記者「強制居家隔離」日記

從「抗議」變成「抗疫」


從去年6月開始,我參與報道香港反修例運動,每次出門採訪,隨身攜帶的除了相機,就是防催淚煙面罩、頭盔和護目鏡。久違的,是卑路乍街路邊洗衣店的肥皂香,尖沙咀魚蛋店飄出來的蒸汽,還有唐樓才會飄出來的飯菜香。

2020年農曆鼠年春節,我從香港回到家鄉北京與父母團聚。那天是1月23日。這一天對於武漢人本應該一樣,預料中會為年夜飯做最後準備的日子。炸糍粑,藕夾,燉排骨藕湯,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場景,在那天凌晨,隨一紙封城令改變了。

臨行前,我把口罩和護目鏡塞進包里,上面還能隱約看到水炮車留下來的藍色水漬,沒想到,半年多過去了,每天出門和香港示威遊行的裝備還是「同款」。

香港國際機場,如常安檢,登機。從機艙窗戶的反光,我看到自己帶著N95口罩,回想起兩周前採訪一位被捕者的父親,他說,他(被捕者)的弟弟經常問我,爸爸,我們為什麼要戴口罩?我對他說,生病就要戴口罩喔。弟弟說:「我知道了,整個香港都生病了。」

北京首都機場落地的味道,是PM2.5,我管它叫「鄉愁的味道」,但鄉愁還是被擺渡車上的咳嗽聲打斷,現在人們不止擔心空氣中的PM2.5,還有可能的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

進了家門,迎接我的不是擁抱,而是消毒水,我爸拿著酒精噴壺朝著我狂噴:「轉過去,後面還沒有噴到。」我媽從我手裡搶過來剛買的老北京糖葫蘆:「別吃了!上面全是細菌。」就這樣,我被父母在北京的家裡「強制隔離」。沒有了團年飯,也沒有春晚的背景音,我和爸媽各自刷著手機,討論著關於肺炎的一切。唯一和我見面的親人就是我的小姨,而見面的理由只有一個——她買到了一些N95。

北京大部分小區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需要用「出入證」進出。

北京大部分小區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需要用「出入證」進出。

街道就像座人潮退場後的遊樂場,沒有摩天輪的音樂和遊戲機投幣的提示音,取而代之的,是小區巡邏員的喇叭中循環播放的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這不是僵尸劇的現場,是北京2020年的春節。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座被新冠疫情籠罩的城市,那就是「焦慮」,這種焦慮可以因為聲音和視覺而隨時被觸發,白晃晃的防護服,刺鼻的消毒水,身邊咳嗽的人,剛才摘下口罩的那十幾秒,會不會被氣溶膠傳染?是的,我們從來沒有如此關注過自己的身體。

二十幾天的假期結束得猝不及防,終要回香港返工。說猝不及防,是因為在回家的前幾天,我才看到林鄭月娥要「封關」的新聞,我又要被「強制隔離」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

我看看表,該出發了,因為機場的安檢比以往多了個程序:測體溫。

“去哪裡?”

“香港。”

“……你知道現在去要被隔離14天吧?”

我知道我要面臨的是什麼。

3個小時25分鐘密閉的機艙環境,和14天的家居隔離。

從第一個確診病例發病到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92天。中國的各個城市經歷了「爆發」、「封城」和「隔離」,作為記者,沒想到還沒來得及去報道,就已經成為一名親歷者。

2020年鼠年農曆春節,我從香港回到家鄉北京與父母團聚。那天是1月23日。這一天對於武漢人本應該一樣,預料中會為年夜飯做最後準備的日子。炸糍粑,藕夾,燉排骨藕湯,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場景,在那天凌晨,隨一紙封城令改變了。

臨行前,我把口罩和護目鏡塞進包里,上面還能隱約看到水炮車留下來的藍色水漬,沒想到,半年多過去了,每天出門和香港示威遊行的裝備還是「同款」。

從機艙窗戶的反光,我看到自己帶著N95口罩,回想起兩周前採訪一位被捕者的父親,他說,他(被捕者)的弟弟經常問我,爸爸,我們為什麼要戴口罩?我對他說,生病就要戴口罩喔。弟弟說:「我知道了,整個香港都病了。」

北京首都機場落地的味道,是PM2.5,我管它叫做「鄉愁的味道」,但鄉愁還是被擺渡車上的咳嗽聲打斷了,現在人們不止擔心空氣中的PM2.5,還有可能的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

進了家門,迎接我的不是擁抱,而是消毒水,我爸拿著酒精噴壺朝著我狂噴:「轉過去,後面還沒有噴到。」我媽從我手裡搶過來剛買的老北京糖葫蘆:「別吃了!上面全是細菌。」就這樣,我被父母在北京的家裡「強制隔離」。没有了团年饭,也沒有春晚的背景音,我和爸媽各自刷著手機,討論著關於肺炎的一切。唯一和我見面的親人就是我的小姨,而見面的理由只有一個——她買到了一些N95。

街道就像座人潮退場後的遊樂場,沒有摩天輪的音樂和遊戲機投幣的提示音,取而代之的,是小區巡邏員的喇叭中循環播放的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這不是僵尸劇的現場,是北京2020年的春節。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座被被新冠疫情籠罩的城市,那就是「焦慮」,這種焦慮可以因為聲音和視覺而隨時被觸發,白晃晃的防護服,刺鼻的消毒水,身邊咳嗽的人,剛才摘下口罩的那十幾秒,會不會被氣溶膠傳染?是的,我們從來沒有如此關注過自己的身體。

二十幾天的假期結束得猝不及防,終要回香港返工。說猝不及防,是因為在回家的前幾天,我才看到林鄭月娥要「封關」的新聞,我又要被「強制隔離」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

我看看表,該出發了,因為機場的安檢比以往多了個程序:測體溫。

“去哪裡?”

“香港。”

“……你知道現在去要被隔離14天吧?”

我知道我要面臨的是什麼。3個小時25分鐘密閉的機艙環境,和14天的家居隔離。

從第一個確診病例發病到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92天。中國的各個城市經歷了「爆發」、「封城」和「隔離」,作為記者,沒想到還沒來得及去報道,就已經成為一名親歷者。

北京 · 香港


可能因為帶了口罩,三個多小時的航程顯得格外漫長。沒想到,在香港政府實施「14日強制家居檢疫」後,機艙座位還是坐滿了。

終於落地了。

全體旅客需要排隊登記。先查看健康申報表,上面會有一些個人身體狀況的確認,比如你是否在近期去過湖北,有沒有發燒或咳嗽。在填寫完個人信息後,我被告知要在家進行14天的強制居家隔離。這時,工作人員拿出一張二維碼讓我掃,我以為是健康資訊,掃碼之後得知,這個是衛生署工作人員的WhatsApp,我需要打開手機「實時定位」,方便他們來追蹤我的位置。

衛生署的工作人員遞給了我一張表格和住所衛生須知:

「這14天你都不可以出門。」

「那我要如何解決吃飯的問題?」

「你在香港沒有朋友嗎?」

「有的,但是他們近期不在香港。」

「那你點外賣吧。」

「那給我送外賣的人如果有病毒怎麼辦呢?」

「……你不可以離開你的住所。有問題直接打社區的服務電話。」

從登機到現在,我已經戴了6個小時的口罩,開始覺得頭痛,於是放棄了「據理力爭」。我只想趕快回家。

北京 · 香港


可能因為帶了口罩,三個多小時的航程顯得格外漫長。沒想到,在香港政府實施了「14日強制家居檢疫」之後,機艙座位還是坐滿了。

終於落地了。

全體旅客需要排隊登記。先查看健康申報表,上面會有一些個人身體狀況的確認,比如你是否在近期去過湖北,有沒有發燒或咳嗽。在填寫完個人信息後,我被告知要在家進行14天的強制居家隔離。這時,工作人員拿出一張二維碼讓我掃,我以為是健康資訊,掃碼之後得知,這個是衛生署工作人員的WhatsApp,我需要打開手機「實時定位」,方便他們來追蹤我的位置。

衛生署的工作人員遞給了我一張表格和住所衛生須知:

「這14天你都不可以出門。」

「那我要如何解決吃飯的問題?」

「你在香港沒有朋友嗎?」

「有的,但是他們近期不在香港。」

「那你點外賣吧。」

「那給我送外賣的人如果有病毒怎麼辦呢?」

「……你不可以離開你的住所。有問題直接打社區的服務電話。」

從登機到現在,我已經戴了6個小時的口罩,開始覺得頭痛,於是放棄了「據理力爭」。我只想趕快回家。

14個橙 · 塑料袋上的號碼

今天是居家隔離的第一天。

早起醒來,忽然覺得嗓子有點疼,我從床上爬起來打算給自己倒杯水,可能太著急,頭有點暈。心想,不會是中招了吧?馬上量了量體溫,36.5度,再正常不過了。這才想起來昨晚做飯放了很多辣椒。嗯,就當是這個原因吧。

打開手機,看看今天又多了幾個確診病例,自己的住所周邊是否安全。一個當了爸爸的朋友發來訊息:「我女兒6點半就起床了,我們一起吃了早餐,做習題,一起看了4集小豬佩奇,之後又帶著她和狗下樓遛彎,一會兒還要在微信開家長會,我現在非常想得新型冠狀肺炎。」

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我不得不給中西區民政事務署打電話,離開香港將近一個月,家裡已經沒有吃的了。他們說由於人手的安排,只可以送兩次,每次送一個星期的食物。但要求不一定都能滿足,只能盡量。還好,他們可以送牛奶,還是脫脂的。

「咚咚咚」,有人敲門。我問:「請問是哪位?」沒有人回答,打開門,只能聽到遠處下樓梯的聲音。有點聖誕老人派禮物的感覺,只不過不是藏在襪子裡。除了消毒水和酒精,社區送來了麵包,牛奶,菜芯,雞胸肉,鮮橙,即食麵,午餐肉……應該是足夠一個星期的食物。

數了數,一共是14個橙。

我想,如果「居家隔離」是一個遊戲,遊戲的任務應該是吃完這14個橙,就mission complete了。

塑膠袋上有個「9」字,是不是我居住的大樓附近,我是第9個被居家隔離的人?也許這只是一個代碼,就像每天電視裡確診病例一樣。

下午接到衛生署打來的電話:

「請問是X小姐嗎?」

「我是。」

「你在哪裡?」

「在家。」

「請問可以把攝像頭打開嗎?我們需要確定你是不是真的在家。」

「……我家很亂,我給你看看我的冰箱,可以嗎?」

在我轉動攝像頭給她看了我的冰箱之後,她問:

「有沒有更像家的地方?可以看看你的床嗎?」

「……好的」

「謝謝,請注意家居和個人衛生,如果有發燒或者喉嚨痛,要及時聯絡我們。」

雖然我並不介意給透過攝像頭向他們展示我的臥室,可是這真的有用嗎?在之後打進來的幾次電話裡,我向工作人員提出,如果有人把手機放在家中,自行離開住所,怎麼辦呢?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規則。請自覺配合。」
——香港政府資科辦控制中心職員

如果是靠「自覺」,為什麼稱其為「強制」呢?

吃完午飯,只有窗外的風景可以發呆。我爬到天台,朝樓下望去,能看見街口的牛雜鋪還是如往常一樣開張,老闆和我一樣在發呆,照看完生意,端起一份碗家常面,翹腳喝聽裝啤酒,腳底像炭一樣黑。旁邊有戴口罩的行人匆匆路過,半年前,幾個示威者躲在這個角落用生理鹽水沖眼睛……

我當然有煲劇,這個時候最適合看美劇「The Walking Dead / 行尸走肉」,我的隔離過程跟劇情雷同,大家都在等待,病毒會把一個人變成什麼樣,整個過程就像是時間的試驗品。

我吃掉第一個橙,煞有介事地認真,就這樣過了第一天。

之後的幾天沒什麼特別,衛生署沒有每天打電話給我,但我還是照常測量體溫並記錄,吃飯,工作,睡覺。很像退休之後的生活。

14個橙

吃完就Mission Complete

14個橙 · 塑料袋上的號碼


今天是居家隔離的第一天。

早起醒來,忽然覺得嗓子有點疼,我從床上爬起來打算給自己倒杯水,可能太著急,頭有點暈。心想,不會是中招了吧?馬上量了量體溫,36.5度,再正常不過了。這才想起昨晚做飯放了很多辣椒。嗯,就當是這個原因吧。

打開手機,看看今天又多了幾個確診病例,自己的住所周邊是否安全。一個當了爸爸的朋友發來訊息:「我女兒6點半就起床了,我們一起吃了早餐,做習題,一起看了4集小豬佩奇,之後又帶著她和狗下樓遛彎,現在馬上要在微信開家長會,我現在非常想得新冠肺炎。」

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我不得不給民政事務署打電話,離開香港將近一個月,家裡已經沒有吃的了。他們說由於人手的安排,只可以送兩次,每次送一個星期的食物。但要求不一定都能滿足,只能盡量。還好,他們可以送牛奶,還是脫脂的。

「咚咚咚」,有人敲門。「請問是哪位?」沒有人回答,打開門,只能聽到遠處下樓梯的聲音。有點聖誕老人派禮物的感覺,只不過不是藏在襪子裡。除了消毒水和酒精,社區送來了麵包,牛奶,菜芯,雞胸肉,鮮橙,即食麵,午餐肉……應該是足夠一個星期的食物。

數了數,一共是14個橙。

我想,如果「居家隔離」是一個遊戲,遊戲的任務應該是吃完這14個橙,就mission complete了。

塑膠袋上有個「9」字,是不是我居住的大樓附近,我是第9個被居家隔離的人?也許這只是一個代碼,就像每天電視裡確診病例一樣。

下午接到衛生署打來的電話:

「請問是X小姐嗎?」

「我是。」

「你在哪裡?」

「在家。」

「請問可以把攝像頭打開嗎?我們需要確定你是不是真的在家。」

「……我家很亂,我給你看看我的冰箱,可以嗎?」

在我轉動攝像頭給她看了我的冰箱之後,她問:

「有沒有更像家的地方?可以看看你的床嗎?」

「……好的。」

「謝謝,請注意家居和個人衛生,如果有發燒或者喉嚨痛,要及時聯絡我們。」

雖然我並不介意給透過攝像頭向他們展示我的臥室,可是這真的有用嗎?在之後打進來的幾次電話裡,我向工作人員提出,如果有人把手機放在家中,自行離開住所,怎麼辦呢?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規則。請自覺配合。」
——香港政府資科辦控制中心職員

如果是靠「自覺」,為什麼稱其為「強制」呢?

吃完午飯,只有窗外的風景可以發呆。我爬到天台,朝樓下望去,能看見街口的牛雜鋪還是如往常一樣開張,老闆和我一樣在發呆,照看完生意,端起一份碗家常面,翹腳喝聽裝啤酒,腳底像炭一樣黑。旁邊有戴口罩的行人匆匆路過,半年前,幾個示威者躲在這個角落用生理鹽水沖眼睛……

我當然有煲劇,這個時候最適合看美劇「The Walking Dead / 行尸走肉」,我的隔離過程跟劇情雷同:大家都在等待,病毒會把一個人變成什麼樣,整個過程就像是時間的試驗品。

我吃掉第一個橙,煞有介事地認真,就這樣過了第一天。

之後的幾天沒什麼特別,衛生署沒有每天打電話給我,但我還是照常測量體溫並記錄,吃飯,工作,睡覺。很像退休之後的生活。

被子上的圖案,像極了冠狀病毒。

被子上的圖案,像極了冠狀病毒。

記憶中的武漢 · 網絡「民主運動」


我每天和外界聯結的唯一方式就是看新聞,和其他人沒在武漢生活過的人相比,關注這個我曾經生活過四年的地方,更像是和一個老朋友對話。唯一值得高興的是,我的同學裡,大家都還健康地活著。

武漢是一個有「脾氣」的城市,夏天是40度幾度「火爐」,冬天可以冷到零下,武漢人的脾氣也比較急,如果你坐過武漢的公交車,就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賽車可以「平地漂移」,等轉過彎你會聽到乘客抱怨:「信他個邪」。但說它有「脾氣」,不如說是有「性格」。武漢雖是內陸城市,卻「九省通衢」,自古就是移民城市。武漢人吃米也吃面,因為地處北緯30度,是小麥和水稻的混合種植區,武漢是南方城市,但講的卻是「鄂方言」——北方官話的一個分支。武漢就這樣一直在「被誤讀」中存在著。不南也不北,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武漢人兼具了北方人的豪爽和南方人的細膩。

我在武漢上過四年大學,和我關係比較近的同學,雖然認識多年,但平時幾乎不聊天。因為這次疫情,我基本上每天都和她發信息,看到她在奮鬥在火神山醫院的前線,又看她每天怎麼去小區門口領取物資,和她聊起了若干年前的我們,一起去吃過的熱乾麵、鴨脖子的戶部巷,還有每個週末都會去的VOX酒吧。

2017年,武漢南京路。熱乾麵的味道就像武漢這座城市,吃第一口也許你不喜歡,但到後來會你會發現離不開它了。

2017年,武漢南京路。熱乾麵的味道就像武漢這座城市,吃第一口也許你不喜歡,但到後來會你會發現離不開它了。

硬盤裡還留著當年我在武漢拍的照片,武漢長江大橋。2010年。

硬盤裡還留著當年我在武漢拍的照片,武漢長江大橋。2010年。

我看到一個武漢女生在豆瓣分享了她的日記,也一天天地見證了這個家庭是如何在20天內變得支離破碎,這篇日記不用讀完,就能預見結局。然而,這樣的故事也只是武漢千百萬個的傷心故事中再平常不過的一個。

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中國對疫情的處置也改變了他們對這個國家的看法。

央視不斷轉播著武漢的醫護人員不顧生命危險奮鬥在第一線的紀錄片,大陸網友稱其為「正能量」。我想,如果這是正能量,那麼我與「正能量」割席。如果一位醫護人員在裝備都不齊全的情況下,就奮鬥在前線——救死扶傷的確是醫生的天職,但它看起來不更像是一部悲劇嗎?

「武漢加油」的口號叫得有多嚮,現實就有多殘酷。

2月6日,李文亮醫生去世的那一晚,新浪微博的話題:「我要言論自由」,實時搜索熱度瞬間增長,話題雖然最終被「和諧」,但截至2月7日清晨,話題共獲得了286萬多的閱讀量。人們因為這位被簽下「訓誡書」的一名普通醫生的死而憤怒,這些憤怒,也最終化為內心的恐懼,對病毒的恐懼,對未來的恐懼,對公共信息透明度的恐懼。

這是中國大陸社交媒體上的一場「民主運動」,他們能否等到「相約煲底,除罩相認」的那一天?這才是我認為的「正能量」。

硬盤裡還留著當年我在武漢拍的照片。2010年。

強制居家隔離結束 · Mission Complete


今天是T.G.I.F,幾個朋友在我家附近喝酒,給我「投餵」了精釀啤酒和酸奶。

漫長的隔離期終於結束,我也吃完了最後一個橙。

漫長的隔離期終於結束,我也吃完了最後一個橙。

隨即收到短訊:「你14天的強制檢疫會在今天午夜完結,多謝合作。祝身體健康,同心抗疫。」

我曾想象過,重獲自由的第一天,我要在我家附近的海邊慢跑,也許再買些花,靜靜地欣賞風景,等著太陽落下。

但其實這一切並沒有發生,我下意識地量了量體溫,36.4度,我真的安全了嗎?

這14天雖然難熬,但寫下這篇隔離日記,就像躲在別人的故事裡去杜撰意義,是不值一提的。記錄並不能緩解焦慮,恰恰相反,這種焦慮卻讓人上癮,因為「目睹」產生的焦慮,成為了對抗遺忘的唯一途徑,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確診病例終將歸零,但我知道,這種不自洽的狀態,還會持續。

附註:特別感謝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朋友們,在這14天給我物質和精神的鼓勵。

強制居家隔離結束 · Mission Complete


今天是T.G.I.F,幾個朋友在我家附近喝酒,給我「投餵」了精釀啤酒和酸奶

漫長的隔離期終於結束,我吃完了最後一個橙。

我收到短訊:「你14天的強制檢疫會在今天午夜完結,多謝合作。祝身體健康,同心抗疫。」

我曾想象過,重獲自由的第一天,我要在我家附近的海邊慢跑,也許再買些花,靜靜地欣賞風景,等著太陽落下。

但其實這一切並沒有發生,我下意識地量了量體溫,36.5度,我真的安全了嗎?

這14天雖然煎熬,但寫下這篇隔離日記,就像躲在別人的故事裡去杜撰意義,是不值一提的。記錄並不能緩解焦慮,恰恰相反,這種焦慮卻讓人上癮,因為「目睹」產生的焦慮,成為了對抗遺忘的唯一途徑,肺炎是終會平息的,我知道,這種不自洽的狀態,還會持續。

附註:特別感謝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朋友們,在這14天給我物質和精神的鼓勵。

製作名單

作者:王溦

攝影:王溦、蓋蒂圖片社(Getty Images)

插畫:Davies Surya

版面製作:王溦

編輯:Vivian Wu

發表日期:2020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