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居家隔离生活:人天性是懒惰还是勤奋

  • 克劳迪娅‧汉默德
  • (Claudia Hammond)
放在桌上的双脚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加州州长办公室发布了一条短片,传遍社交媒体,吸引了三百多万人观看,或许你就是观众之一。在这个视频中,喜剧演员拉里·大卫(Larry David)以他标志性的嘲讽风格呼吁人们听从官方的建议,呆在家里,以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

他说:你们这些“白痴”怎么搞的,可以整天躺在椅子上煲电视剧,这样好的机会你们竟然想放弃!

我们已经习惯了劝我们去做其实我们并不想做之事的所谓健康指南,比如多运动锻炼,每天吃五份、八份甚至十份水果和蔬菜之类。但这一次,官方的建议听起来很容易做到,只是要你呆在家里,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而已。人性本有好逸恶劳之一面,这个建议似乎很能投人性之所好。

事实上,几周的居家避疫后,你可能已经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原来,我们人类的生理设计并不是让我们习惯于懒惰,尽可能少做事。确是如此,我们人类是因为营营役役才能繁衍兴旺,或者至少在劳动忙碌和能够休息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平衡。

当然,这也是事实,我们经常会做弃难求易的选择,比如困难最小的路途,及成功的捷径等。如果你有遥控器,为什么要起身亲自去转换电视的频道?如果你有汽车,为什么要骑自行车去超市?如果你可以比同事少做一半的工作,那何乐而不为?

任何形式的工作或努力都会让我们精神和肉体受到压力,所以尽可能避免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有时这被称为省力法则或齐夫定律(Zipf law)。你可能认为没有人会试图打破这个定律,实际上我们是经常违背这个法则。

防疫居家经验显示,人类的生理设计不是要我们尽可能无所事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防疫居家经验显示,人类的生理设计不是要我们尽可能无所事事。

你曾经梦想过自己可以无所事事吗?在吊床上懒懒地躺一个下午。只是盯着天花板,耳中寂静无声。这个主意听起来可能很美妙,但事实上,我们发现除了睡眠之外,完全的无所事事是很难做到的。

几年前在弗吉尼亚大学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研究中,每次只带一个参与实验者进入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所有可干扰人思绪的东西全部移除。身处这个房间,参与者没有电话,没有书,没有视频,也不允许打瞌睡。在参与者的脚踝上接上电极后,就让他们独自留在房间中15分钟。这本是一个休息片刻的机会。

但结果如何?把参与者独自留在房间之前,研究人员向他们展示如何按下一个连接到一台机器上的电脑键,按这个电脑键会对参与者产生电击。你可能会认为,任何参与者只要尝试一次电击的剧痛后,就不会再试第二次。

错了。事实上,71%的男性和25%的女性在隔离于这个房间的时候至少电击了自己一次,其中一名男性甚至电击了自己190次。事实证明,无事可做是非常痛苦的,以至于许多参与者宁愿折磨自己,也不愿忍受无所事事。

这个实验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我们从日常生活所知,人们总是选择去做他们不需要做的事情,而且有时是痛苦的事情。想想你那些跑马拉松或者在健身房辛苦锻炼的朋友,他们所做的已远远超出了健康和健身的需要。还有那些辛苦跋涉穿过冰原到达地球两极或航海环游世界的自讨苦吃者?

多伦多大学的迈克‧因斯里奇(Michael Inzlicht)称这是努力悖论,因为作出努力是有代价的,但同时也带来价值。有时我们选择简单易行的路线,尽可能少做一些事情,但在另一些时候,如果我们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我们会更加珍惜努力之所得。

努力的内在乐趣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快乐,以至于我们不会选择捷径。我们可能会花几个小时在一个神秘的纵横字谜上冥思苦想,而不是使用搜索引擎来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在年幼的时候就已知这个道理。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通过经验和说服知道了辛苦努力会带来价值,随着年岁渐长,深明此理,因此我们会享受辛苦努力本身。这就是所谓后天的学而得来的勤奋。20多年前,我作背包旅行时,游览了印度尼西亚弗洛雷斯岛会变色的克里穆图火山湖。这三座火山湖每隔几年就会改变颜色,因此成为神秘而壮观的自然美景。

今天世界上许多高山的山峰不需要辛苦跋涉就可以登顶,但仍有许多人愿意辛苦攀登,他们视辛苦登顶本身就是酬报。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今天世界上许多高山的山峰不需要辛苦跋涉就可以登顶,但仍有许多人愿意辛苦攀登,他们视辛苦登顶本身就是酬报。

不过,这次克里穆图火山湖之行,之所以至今记忆犹新,至少部分原因是我及同行者为此行所付出的艰辛。我们坐了好几天的船和公共汽车,其中一程是好几个小时的小货车,一路上风很大,颠簸得很厉害,我们晕车呕吐,于是雇了一个人分发呕吐袋,然后收集起来扔到车门外。

随后,我们在一家闷热恶臭的旅馆度过了一晚,旅馆床垫凹凸不平,还随处可见蟑螂。凌晨4点,我们又坐上了另一辆小巴,开始前往湖区的最后一程。我们备尝辛苦才到达克里穆图火山湖,而这些劳碌奔波就是我们整个克里穆图火山湖之旅的一部分。

离观景区不远是一个直升机停机坪,有钱的游客大概就是坐直升机在那里降落。但我们并不羡慕他们。他们能像我们那样深切地感受欣赏克里穆图火山湖吗?可能不会。

今天世界上许多高山的顶峰可以乘坐缆车车厢或缆车吊椅登顶。但当然,登山者宁愿冒着刺骨寒风和冻伤的危险在光秃秃的半山岩石上睡露营帐篷过夜,也不愿走舒适的旅游路线。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引用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的一句名言,将他探讨这种现象的论文命名为“因为山就在那里”。

乔治‧马洛里1924年在攀登圣母峰时遇难。他这句名言常为登山者引用。乔治‧洛温斯坦解释说,人类无法抗拒去实现某个目标及克服各种困难的机会,即或他们并不需要这样做。

即使你本人未必能感受登山运动员从登山的辛劳和危险中获得的兴奋感,但我们大多数人也会认同“宜家效应”,即人们发现,对自己动手做的家居用品会更加珍惜。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当我们待在家里,自我隔离的时候,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是我们打发时间的一部分。我们可能认为几个星期的悠闲生活很有趣,但事实上最后会让我们心烦意乱。除非我们是生病或身体需要休息,否则强迫性及时间过长的休息,不会使我们感到放松,反而会使我们感到焦躁不安。我们需要找到方法,在居家隔离期间尽可能地复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的最佳状态的劳逸节奏和平衡。

在平常日子中,我们许多人不会很认真地思考休息这个概念。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在平常日子中,我们许多人不会很认真地思考休息这个概念。

所以,锻炼身体,给自己设定任务,做一些费力且困难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应该寻找能够推动心理学家米哈利‧塞克斯仁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其著作《心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所说的心流之活动或体验。能推动心流的任务,比如绘画、园艺或做拼图,是如此的吸引人,以至于我们非常投入,会忘记时间,也不再为其他事而烦恼。

在正常时期,我们大多数人对休息不够重视。因此,在这段特殊的时期,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如果我们可以的话,多多休息,并能够把更为平衡的劳逸节奏带入我们居家隔离结束后的生活。但是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我们会发现我们人类不是天性懒惰的生物。的确,我们可能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发现,原来我们要想劳动得少,休息得多,竟然需要作出相当大的努力才办得到。

--

克劳迪娅‧汉默德是《休息的艺术:现代生活中的喘息之道》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