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事件:香港网络“假新闻”之争

  • 李翰文
  • BBC中文记者
多家香港和外国媒体都在网络上即时报道示威的发展。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多家香港和外国媒体都在网络上即时报道示威的发展。

香港社会有关《逃犯条例》修订的争议仍然未平息,示威者继续在街上集会,早前更有示威者闯入立法会大楼破坏。但除了街头的抗争,社交网络也在上演一场真假新闻之争,目标是吸引更多关注目光。

传统和网络媒体多天来都透过WhatsApp、脸书等平台向读者发放有关示威活动的消息,但除了这些报道,还有一些被删改的图片、短片和文字,发布着具误导性、甚至完全虚假的消息,抢夺读者眼球。

有分析香港新闻多年的观察员留意到,这些“假新闻”都是一些不属于任何传媒的社交网站平台发布的消息,加上许多网友都没有分辨资料是否属实便转发,结果大量不实的消息大幅度散播,“破坏力惊人”。

示威者上月两次包围香港警察总部。

图像来源,EPA

图像加注文字,示威者上月两次包围香港警察总部。

电视台打假

香港作家王迪诗早前曾经亲身经历过这种“假新闻”的力量。

她当时与朋友午餐完毕,乘坐地铁离开,就刚好在车厢看到两名大叔在手机上看一条关于6月21日示威者包围香港警察总部的片段。这条片段的旁白被删改,变成包含了“我觉得非常不幸,为什么香港新一代人会可能这样”等字句,画面仍然显示有线新闻的台徽。

有线新闻之后发出声明,批评这种做法是擅自取用它的新闻片段,使观众误以为那是该电视台的报道。

跳过 Facebook 帖子, 1

无内容

继续浏览 Facebook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

结尾 Facebook 帖子, 1

两名大叔并不知道片段被删改,一边观看一边批评包围警察总部的示威者阻挠救护人员进入警察总部大楼,形容示威者的行为“野蛮”。

王迪诗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说,她当时估计两名大叔是讲道理的人,就希望尽量向对方解释那个片段是一个“假新闻”,并不是有线新闻的报道。“他当时十分震惊,跟我说:‘不是吧,片段有有线新闻的标记,怎么会是假的?’”

其中一名大叔又说,那条被删改的新闻片段是自己一名认识多年的朋友传送给他的,对方不可能骗他。

周一有示威者闯进立法会大楼破坏,但有温和民主派人士忧虑示威者的激进行动会适得其反。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周一有示威者闯进立法会大楼破坏,但有温和民主派人士忧虑示威者的激进行动会适得其反。

她之后打开有线新闻的社交网站专页,给对方看官方的澄清声明。这名大叔没有吵吵闹闹地反驳她,但她估计对方得悉新闻片段是虚假报道后十分震惊。王迪诗再在手机搜寻其他新闻媒体相关的报道,对方十分专心地观看,没有发声。

王迪诗说,她在余下的车程再没有跟对方交流,但从对方的反应估计,他“之后应该不会像之前一样,完全相信别人给他手机发送的东西”。

真相之争

.

图像来源,xu xi

图像加注文字,"非洲猪瘟"是台湾网上传播最盛的消息之一,“美玉姨”引用媒体报道进行了证实。

去年在台湾,为了打击虚假消息,当地一名工程师徐曦推出了一个称为“美玉姨”的程式,使用者可以邀请这个程式加入通讯软件群组,之后它就会侦测群组内的讯息有没有包含虚假的消息,自动发出评估结果。

香港目前没有类以“美玉姨”的电脑程式,但近年在社交网络、通讯软件等开始出现一些验证新闻的频道,在资讯爆炸的环境下尝试验证各种消息是否真有其事。

其中一个个案来自一个名为“求验传媒”的专页。香港网络周一(7月1 日)流传一张now新闻台的截图,内容是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毛孟静与冲击立法会示威者对话,配上字幕显示毛孟静向对方劝说,如果真的冲进立法会大楼会被视为暴动,最高可以被判坐十年牢,对方回应已经预料到有这个后果,又说早前在修例争议期间已经有三人堕楼身亡。

跳过 Facebook 帖子, 2

无内容

继续浏览 Facebook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

结尾 Facebook 帖子, 2

跳过 Facebook 帖子, 3

无内容

继续浏览 Facebook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

结尾 Facebook 帖子, 3

跳过 Facebook 帖子, 4

无内容

继续浏览 Facebook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

结尾 Facebook 帖子, 4

但now新闻台之后发出声明,指截图内的字幕被删改,示威者回应毛孟静时其实是说冲进立法会“不是值得与否的问题”,而是毛孟静的队友出卖了他们。

这种误导性消息不止是争议其中一方发出。香港示威者在6月26日再度包围警察总部,之后网络流传一幅插图,指一名警员假扮示威者煽动其他人冲击警察总部,用锄头尝试强行打开警察总部的闸门。但“求验传媒”翻看在场媒体的相关新闻片段后,发现他没有带上锄头,也没有尝试打开闸门。

求验传媒专页截图

图像来源,FACEBOOK/KAUYIM

图像加注文字,(注:截图中马赛克为编辑所加)

香港政府曾经主动澄清一些谣言,例如周二(7月2日)香港网络媒体《852邮报》曾经发表视频指出,林郑月娥希望出动解放军平息示威。政府新闻处当天晚上发表声明,形容报道“失实”,特首没有曾经要求解放军协助处理示威。

另外,网络曾经有消息指香港警方到一个公共屋邨搜捕一些人,怀疑与多天的示威活动有关,但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区诺轩到场了解后证实消息错误,警察到现场只是为了处理一宗与示威无关的案件。

“求验传媒”专页管理员接受BBC中文访问时指出,他们观察发现有许多社交网站专页在这次《逃犯条例》争议期间“不负责任地散播谣言”,发放许多符合它们政治理念的消息。

“求验传媒”管理员又认为,智能手机的性能提升,让更多人可以拍摄照片或片段,再按图片或短片内容编造故事而不理会这些描述是否准确,是令这次争议中出现大量“大量假新闻或误导性讯息流传的原因”。

跳过 Facebook 帖子, 5

无内容

继续浏览 Facebook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

结尾 Facebook 帖子, 5

读者的选择

香港岭南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系副教授陈效能指出,一般读者消费的新闻资料渐渐不再限于文字报道,而是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报道。

她接受BBC中文访问时指出,这些多媒体报道的特色是读者不需要每个字去看,它可能会有一幅十分吸引目光的照片、或是很夸张的表达方式,看上去就很容易有先入为主的感觉。“这与看一篇社评不同,看社评你必须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才慢慢在脑海组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智机手机在香港的示威者中除了用来通讯,还是拍摄照片和短片的工具。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智机手机在香港的示威者手中除了用来通讯,还是拍摄照片和短片的工具。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立峯早前接受当地媒体报道时也形容,一场社会运动有这种假讯息很正常,很可能是因为某些人或团体想宣扬自己的立场而发出。

陈效能认为,要辨别一宗新闻的真实性,最基本的做法是先了解发出这宗消息媒体的背景,也要尝试多看不同媒体相关的报道,不应只看属于同一阵营的媒体。

现今社交网络普遍,许多时候读者为合乎自己立场的资料“赞好”后,这些社交网站就会开始只显示立场差不多的内容,令他们只能接触与自己立场一致的内容,无法看到另一方的想法,这种现象通常称作活在自己的“同温层”内。

陈效能认为,如果想多了解事情的先因后果和复杂性,读者“必须迫自己跳出‘同温层’,尝试看一些会令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然后自行加以判断”。

“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高的要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多时间,因此才出现今天的局面。”

陈效能认为,读者应尝试多看不同媒体相关的报道,判断一宗新闻的真确性。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陈效能认为,读者应尝试多看不同媒体相关的报道,判断一宗新闻的真确性。

香港作家王迪诗回想起她在地铁相遇的两名大叔,形容对方“斯文、讲道理”,但仍然相信那条被删改的有线电视新闻片段。

“那就是说,现在制造假新闻的手段已改变为拢挌这些讲道理、理性的人。”

“我认为,这就是事情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