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與美國的貿易之爭如何助力中國企業

  • 安德里·亞迪傑斯特拉(Andrea Dijkstra)
  • BBC商業記者發自盧旺達首都基加利
盧旺達正在努力建設自己國家的服裝業。

圖像來源,Jeroen van Loon

圖像加註文字,盧旺達正在努力建設自己國家的服裝業。

在東非國家盧旺達首都基加利(Kigali)郊區,一家工廠的100多台縫紉機正嘎嘎作響。

去年,由非洲國家83名裁縫組成的合作社成立了這家公司——基加利服裝中心(Kigali Garment Centre)。

該公司坐落在繞城而建的工業區裏,綠色的山丘起起伏伏。這家公司的建立符合盧旺達政府促進該國服裝製造業的戰略計劃。

「工廠成立以來,已經培訓了130名年輕人,其中97%是女性,」該公司總裁兼聯合創始人傑羅姆·穆加博(Jerome Mugabo)說。在他身後的主車間裏,員工們看上去有十幾、二十歲,正在生產奇諾褲。

穆加博說,他的僱員大部分是女性,他以此為豪。

圖像來源,Jeroen van Loon

圖像加註文字,穆加博說,他的僱員大部分是女性,他以此為豪。

為了振興國內服裝業,盧旺達與美國展開了持久的貿易戰,這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時,東非共同體(EAC)的六個成員國,包括布隆迪、肯尼亞、盧旺達、南蘇丹、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宣佈它們將對二手服裝的進口徵收高關稅。

這一事實禁令旨在阻止東非共同體國家進口大量廉價的二手服裝,這些服裝大多來自美國和英國。非洲國家表示,這些商品扼殺了當地初創服裝業的增長。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2015年的數據表明了這六個國家的問題有多嚴重。該署稱,在那一年裏,東非共同體國家佔了全球二手服裝進口總額的將近13%(約2.74億美元)。研究還發現,東非共同體國家將近三分之二的人買過二手衣服。

美國急於保住本國二手服裝產品的出口份額,因此發表回應稱,東非共同體提出的禁令將違反自由貿易協定,並威脅要將東非共同體成員國家從《非洲增長與機會法》(Agoa)中剔除。該法案於2000年頒布,允許39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向美國免稅出口數千種商品。

盧旺達總統卡加梅與美國總統特朗普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盧旺達總統卡加梅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8年會面,據稱雙方關係十分冷淡。

美國宣佈計劃後,除盧旺達外的所有東非共同體成員國都退出了。

2018年,這些國家對進口二手服裝徵收每公斤4美元的關稅。美國採取反擊措施,稱將對盧旺達的服裝徵收30%的關稅,此前盧旺達是零關稅。

儘管當時盧旺達每年只向美國出口約150萬美元的服裝,但一夜之間,出口停止了,這個非洲國家無法再指望增加出口。

不過,穆加博說,他依然對盧旺達不走尋常路感到高興。他表示:「禁令實施後,我們的客戶越來越多,這有助於我們建立業務。」

盧旺達最古老的製衣廠Utexrwa成立於1984年,該廠的總經理帕特爾(Ritesh Patel)認同這種說法。他說:「盧旺達需要這樣做才能發展經濟。」

「過去人們花800盧旺達法郎(合84美分)就能買到一件二手男士襯衫;他們對我們能生產的4000盧旺達法郎的新款男裝不感興趣。」

祥德製品(香港)有限公司(C&D Products)將它在基加利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歐洲。

圖像來源,Jeroen van Loon

圖像加註文字,祥德製品(香港)有限公司(C&D Products)將它在基加利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歐洲。

多年來,Utexrwa一直專注於為警察、公司和學校生產制服。但自從禁止進口二手服裝以來,該公司已經擴展到普通服裝,比如男式襯衫。

帕特爾補充道:「我們不再需要與廉價的二手市場競爭,這真的很管用。我們還見證了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他們有能力負擔起『盧旺達製造』的產品。」

然而,哪裏有贏家,哪裏就有輸家。「生活變得非常艱難,」拉賈布·恩澤伊馬納(Rajabu Nzeyimana)說。他站在市場裏一張木桌子後面,桌上堆滿了二手四角褲和一籃子二手襪子。

這位42歲的父親已經賣了7年舊衣服,但自2018年以來,他被迫從剛果邊境城鎮戈馬(Goma)走私到盧旺達商人那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舊衣服。

恩澤伊馬納說:「我的銷售額直線下降,因為我必須將價格提高5倍才能維持生計。」他還說,現在很難支付孩子們的學費。

進口二手服裝的恩澤伊馬納(左)說,他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了。

圖像來源,Jeroen van Loon

圖像加註文字,進口二手服裝的恩澤伊馬納(左)說,他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了。

取消《非洲增長與機會法》令服裝貿易受益,同時也降低了盧旺達作為國際服裝生產商生產基地的吸引力。

在美國實施報復後幾個月,中國民營企業C&H Garment(佛山市嘉峻製衣有限公司非洲產業基地)關閉了在基加利的工廠。該公司將一半以上的產品出口到美國。

東非地圖
1px transparent line

另一家在盧旺達開展業務的中國服裝公司「祥德製品有限公司」(C&D Products)也認為,與美國對峙是個問題。「這顯然是個問題,」盧旺達子公司的共同所有者瑪麗斯·姆博紐穆圖瓦(Maryse Mbonyumutwa)說。

由於非洲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得多,這些中國企業越來越有興趣在非洲開設工廠。祥德製品香港有限公司目前的做法是,從盧旺達工廠向歐洲出口產品,同時計劃在坦桑尼亞建立兩個製造基地,以專注於美國市場。

為了幫助本國的服裝製造商,盧旺達政府取消了棉花等原材料的進口稅。新工廠得到補助和貸款。

在基加利,C&D Products工廠外飄揚的中國國旗表明,中國在盧旺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圖像來源,Jeroen van Loon

圖像加註文字,在基加利,C&D Products工廠外飄揚的中國國旗表明,中國在盧旺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不過,一些專家質疑,盧旺達是否有能力建立有競爭力的服裝行業。烏干達、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布隆迪是棉花的主要生產國,而盧旺達需要進口這種原料。這個小國多山、人口極其稠密,不適合主要生產棉花。

盧旺達是內陸國家,水、電也很昂貴,公路運輸極其官僚,價格高企。

對二手衣服的禁令似乎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促使盧旺達人開始購買廉價的、從中國進口的新衣服。

「政府應該等到國家建立了成熟的紡織工業後才禁止二手市場,」服裝銷售商費利西安·馬尼拉古哈(Felicien Maniraguha)說。他已經從賣進口舊衣服,轉向賣從中國進口的新衣服。

30歲的馬尼拉古哈說,當地的服裝生產規模仍然太小,服裝也不夠時尚。「當地服裝廠目前只穿那些看起來像制服一樣的乏味衣服。」

他將這些當地服裝與他目前銷售的中國製造的時尚牛仔褲和花卉印花T恤進行對比。「盧旺達人更喜歡看起來時髦的衣服,」他說。「我懷疑當地紡織業能否生產出漂亮又時尚的服裝,比廉價中國進口服裝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