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讚台灣經濟「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 學者憂K型增長

圖像來源,Reuters

台灣總統蔡英文日前公開表示,台灣經濟的表現「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這一論述在台灣輿論中再引關注。

蔡英文在雙十節演說中提到,面對全球經濟變局,台灣走出了一條不再依賴單一市場的新經濟路線。

「亞洲四小龍」是指自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亞洲四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韓國、台灣、香港及新加坡。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隨著國際經濟情勢的發展變遷,此名詞已較少使用。從2020年的人均GDP看,亞洲四小龍均已進入發達經濟體之列。

根據台灣行政院統計,2021年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8.31%,高於香港的7.8%,新加坡的7.7%以及韓國的3.9%。台灣行政院預估今年台灣經濟總成長率為5.88%,有機會破6,並連續兩年成為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速之首。

然而,也有批評指出,台灣今年五月爆發的本土疫情重創了台灣內需經濟,譬如娛樂或餐飲業尚未恢復元氣,此外,台灣經濟因為過於倚賴單一產業,其他行業的受薪階級仍受低薪困擾。

台灣南台科技大學財經系朱岳中博士向BBC中文分析,今年台灣雖然受疫情打擊,內需消費受挫,但傳統製造業及機械業成長的比電子業好,「表現得很平均。」

回應低薪批評,台灣勞動部本周公告,決議將台灣法定最低基本工資從現行月薪24000元新台幣調漲至25250元(約897美金),最低時薪由160元調至168元新台幣,預計2022年元旦起實施。

增速居「亞洲四小龍」之首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亞洲四小龍均在1970年代從農業及輕工業轉型,逐步成長為發達經濟體。四個經濟體幾十年來彼此競爭,成為東南亞及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火車頭,也成為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力圖經濟轉型的重要參考。

然而,在全球化經濟加速,中國崛起以及亞洲金融風暴,除了這四個經濟體之外,各界比較顯少用將四小龍一同比較。有分析指,此次提起這一話題是台灣政府希望借著國慶演說,推銷這幾年來台灣政府的幾大重要經濟政策。

若以經濟成長率來說,台灣自2019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增速超越了其他三個經濟體。在去年除了台灣之外,其他三個經濟體都因為新肺衝擊,呈現負成長,台灣則還有約3%的成長率。

蔡英文的演講中說將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因歸結為不再過度倚靠單一中國市場,在美中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分散了風險。「我們走出一條不再依賴單一市場的新經濟路線,這是台灣經濟能夠立足世界、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關鍵。」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蔡英文在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參觀一家台商紡織廠。

根據台灣行政院統計,2021年台灣第2季商品出口同比增加了37.35%(以美元計價)。其中佔比最高的電子零組件出口同比增長31.09%,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增長28.74%,機械產品出口則增長27.44%。

但若以GDP總量做比較,台灣並非四小龍之首,而非韓國一直遙遙領先,台灣緊接在後。此外,在人均GDP方面新加坡領先,台灣是四小龍之末。

事實上,四小龍之間在各項經濟指標的競逐一直存在,彼此有輸有贏,而且當下他們彼此競逐的關鍵,都來自他們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中國市場的連結。

擺脫中國市場?

雖然蔡英文在演說中強調台灣經濟擺脫單一市場,但台灣與中國的市場連結仍深。

據台官方統計,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佔台灣總出口值的43.9%,創下最近十年的佔比紀錄。

有分析解釋,台灣出口大宗是「電子零組件」 (以半導體晶片為主),中國廠商譬如華為等對台灣代工的晶片需求很大。可以說兩岸市場彼此依賴。

圖像來源,TSMC

圖像加註文字,晶圓產業是台灣目前經濟的支柱。

不過,台灣政府為了降低對中國市場的倚賴,自李登輝時期便開始推出南向政策,希望台灣產業能將投資分散到東南亞,包含印尼,泰國及越南等國家。但中國崛起,百萬台商前往大陸設廠,馬英九執政後,加入推動台灣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後,南向政策的推動步伐漸緩。民進黨2016年重回執政後,總統蔡英文以「新南向政策」加速鼓勵台商移轉到南向國家或回流台灣。

華府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林夏如曾向BBC中文分析指出,儘管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但台灣對東南亞國協(東盟,ASEAN)貿易比重卻從2017年的16%下滑至2020年的14%。觀察台灣經濟,除了新南向政策之外,林夏如因此強調,台灣產業如何創新,政府協助企業投資在全球市場化都是困難但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願意培養雙語人才員工,將產業與全球接軌的企業還是太少。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出自台灣的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創造了大量就業。

K型化成長危機?

這幾年台灣半導體大廠,譬如台積電(TSMC)等的業績迅速成長,來自美中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晶片荒下,使得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經濟戰略地位急遽升高,對內也帶動台灣股市成交值屢屢打破紀錄,半導體產業被稱為台灣經濟的支柱,但是,許多批評也開始湧現。

台灣經濟學者,現任國民黨大陸事務處主任林祖嘉撰文抨擊蔡政府,稱其經濟戰略讓台灣經濟呈K型化成長,富者越富,貧者越窮。所謂K型化經濟是指,有一部分經濟體或產業反彈繼續成長,另一部分仍然持續往下走,形成的分叉走勢,像英文字母「K」,最近被經濟學家用來解釋美國經濟亟欲從新冠疫情中復蘇時,有產業暴漲,但也有許多行業繼續暴跌的趨勢。

林祖嘉認為,台灣經濟領航者電子相關產業就業人數不及100萬人,「只佔全體製造業3成,而仍在艱苦奮鬥的其他製造業就業人數近200萬人,佔全體製造業的接近7成,根本高興不起來。這種部分產業快速成長,而其他產業嚴重衰退,就是標凖的K型成長。」

也有其他批評者也認為,台灣過度依賴單一高薪高污染的電子產業,造成台灣社會勞工薪資貧富差距擴大。有分析稱,台灣的傳統製造業等相關中小型企業的員工薪資,自2000年以來就陷入了長期停滯。

不過,朱岳中向BBC中文分析,根據台灣經濟部數據,台灣今年基本傳統產業包含金屬,塑膠化學及鋼鐵等製造業出口成長率其實比電子產業高,「電子業表現普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