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王妃BBC專訪獨立調查:記者巴希爾欺詐事件遭包庇的來龍去脈

(左至右)查爾斯王子、威廉王子、戴安娜王妃與哈里王子在倫敦海德公園出席二戰歐洲勝利日活動(8/5/1995)

圖像來源,PA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涉案《廣角鏡》訪談播出時,威廉王子(左二)與哈里王子(右一)尚未成年。

英國最高法院退休法官約翰·戴森勳爵(John Dyson, Lord Dyson)發表獨立調查報告稱,BBC電視時事欄目《廣角鏡》(Panorama)前記者馬丁·巴希爾(Martin Bashir)以「欺詐」手段獲得採訪已故威爾士王妃戴安娜(Diana, Princess of Wales)的機會。BBC對此作出「無條件道歉」。

戴森勳爵星期四(5月21日)發表的報告稱,巴希爾的行為違反BBC編輯指引,向BBC上司與管理層撒謊。但同時,BBC也沒能在事件中持守「高標凖的誠信和透明度」。

劍橋公爵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the Duke of Cambridge)歡迎戴森勳爵的結論,並指責《廣角鏡》的專訪導致母親偏執問題惡化,也破壞了父母的關係,而這全因為BBC管理層庸碌無能,沒能嚴加追問。薩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Prince Harry, the Duke of Sussex)另行發表聲明稱,其母親是被連串不道德媒體文化所引起的漣漪效應所殺害。

英國文化大臣奧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杜永敦)表示,政府將思考是否需要進一步改變BBC。大法官兼司法大臣羅伯特·巴克蘭(Robert Buckland,白樂彬)說,事件有否牽涉刑事犯罪成分,應由警察等執法當局來決定。此前曾否決開展刑事調查的大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表示將根據新的報告書作出評估。

音頻加註文字,BBC在《戴森報告書》發表之後向多人道歉。
line

分析:威廉、哈里兄弟的強烈回應

BBC王室事務記者 約翰尼·戴蒙德(Jonny Dymond)

Analysis box by Jonny Dymond, royal correspondent

威廉王子所表達的情感並不誇張。這不光是關於巴希爾,而是關於BBC整體,也就是他所認為完全無力調查事件,甚至於選擇隱瞞不光彩事情的這家機構。

要注意的是,沒有人說到此為止,也沒有人說這事情年代久遠。他明確地指責BBC把父母推向離婚,也在隨後導致其母親身亡的事情上扮演了一定角色。

哈里王子也發表了聲明,沒那麼怒髮衝冠,沒那麼指名道姓,倒是正如他一向所說,指出是「一種剝削與不道德操作文化」導致事件。

無疑,過去是哈里對媒體怒目而視,威廉則顯得既往不咎。如今這位第二順位王位繼承人以肺腑之言猛烈抨擊BBC,似乎說明他所受的傷害有多深,有多沮喪。

line

分析:給BBC留疤的《戴森報告書》

BBC媒體編輯阿莫·拉詹(Amol Rajan)

Analysis box by Amol Rajan, media editor

《戴森報告書》展示了BBC在1990年代一系列道德上、專業上與編輯上的過失,而這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首先,那場世紀採訪是靠欺詐而來。馬丁·巴希爾已承認偽造銀行結單,報告書進而指出他對多位人士撒謊,包括對BBC人員。

其次,後來的BBC總監霍爾領導的調查「可悲地無效」(woefully ineffective)。巴希爾從一開始就被信任,史賓賽伯爵從未被約談。更關鍵的是,戴森勳爵拒絶接納霍爾及其團隊的辯解。

最後,戴森用上了他明知具爆炸性的詞語:有人「包庇」(covering up)。包庇的源頭並不清楚,但無論如何,BBC密謀大規模地欺騙公眾,而正是公眾資助BBC,BBC理應服務公眾。

這份報告書不但會傷害BBC,還會給它留下疤痕。但也該指出,這次事件暴露了BBC新聞編採的歷史性過失之際,也同時彰顯了新聞報道的力量。

無論是每日郵報集團還是《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記者,全靠他們鍥而不捨,我們今天才能首次掌握電視史上最舉足輕重,也可以說是引致最嚴重後果的採訪,其背後的真相。

line

戴妃在《廣角鏡》專訪中曝光了哪些信息?

音頻加註文字,查爾斯與戴安娜在1981年結婚。

1995年11月20日,BBC電視一台(BBC One)播出了《廣角鏡》單元〈專訪威爾士王妃殿下〉(An Interview with HRH The Princess of Wales)。在此之前,英國王室成員從未如此公開談論王室生活,以及其本人與其他王室成員的關係,因此被視為BBC一次重大的獨家採訪。

戴安娜王妃在這次訪談中:

  • 承認自己有外遇
  • 稱查爾斯王子與卡米拉·帕克·鮑爾斯(Camilla Parker Bowles)的婚外情讓她感到自己毫無存在價值(卡米拉2005年成為查爾斯王子妻子,獲康沃爾公爵夫人(Duchess of Cornwall)頭銜)
  • 說:「這段婚姻裏面有三個人,所以有點擠。」(There were three of us in this marriage, so it was a bit crowded.)
  • 聲稱她患上了暴食症,且有自殘行為
  • 稱查爾斯王子也許無法適應登基為王之後的生活
  • 聲稱查爾斯王子幕僚密謀對付她

這次訪談吸引2300萬觀眾收看,其內容引起軒然大波。女王伊利莎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其後分別發函二人,請他們離婚

line
line

採訪戴安娜的這位記者是什麼人?

馬丁·巴希爾現年58歲,是英國最知名記者之一。除了這次戴安娜專訪,於2003年2月在英國獨立電視台(ITV)播出,貼身專訪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米高·積遜)長達八個月的紀錄片,也是巴希爾的話題之作,吸引了1400萬人收看

馬丁·巴希爾攝於《X Factor名人版》選秀現場後台(23/11/2019)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馬丁·巴希爾因戴安娜專訪成名,此後活躍於英美兩地媒體。

巴希爾當時年資尚淺,且從未從事王室報道。他取得訪問戴妃機會的消息曝光時,令不少BBC中人驚嘆不已,只是大家未必想到這採訪過程在20多年後會被揭發存在舞弊行為。

戴安娜專訪播出之後幾年,巴希爾離開BBC,到ITV給該台知名新聞主播特雷弗·麥克唐納爵士(Sir Trevor McDonald)製作時事節目。2004年巴希爾移居美國紐約,先加入美國廣播公司(ABC),其後轉到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擔任政治評論員。

2013年,巴希爾因在MSNBC節目中批評美國共和黨前副總統候選人莎拉·佩林(Sarah Palin)是「世界級蠢材」(world-class idiot)而要公開道歉,繼而辭職。

巴希爾於2016年返回英,獲BBC返聘為宗教事務編輯。2019年他參與ITV選秀節目《X Factor》名人賽,於第三周遭淘汰出局。

2020年10月,剛接受過第四次心臟搭橋手術不久的巴希爾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COVID-19),一度病重。在同一時間,戴安娜王妃弟弟——第九代史賓賽伯爵查爾斯·史賓賽(Charles Spencer, 9th Earl Spencer)——公開指控巴希爾涉嫌欺騙姊姊受訪。

2021年4月,巴希爾以健康為理由向BBC請辭,一個月後離職。BBC副新聞總監喬納森·芒羅(Jonathan Munro)表示,巴希爾遞交辭職信後不久再次入院接受心臟手術。

戴森勳爵報告如何評價巴希爾的行為?

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Channel Four)於2020年10月播出紀錄片《戴安娜:那場訪談背後的真相》(Diana: The Truth Behind the Interview),曝光多位知情人士對1995年《廣角鏡》專訪的質疑。11月,《每日郵報》(Daily Mail)刊出史賓賽伯爵要求BBC調查的主張。

11月18日,BBC宣佈委託戴森勳爵開展獨立調查,2021年5月20日發表調查結果,是為《戴森報告書》(The Dyson Report)

戴森勳爵的報告明確地形容巴希爾以欺詐手段獲取採訪機會。報告證實巴希爾向史賓賽伯爵出示一份偽造的銀行結單,聲稱某報業集團向伯爵一名前僱員匯款,以圖獲得伯爵信任,將其介紹予戴安娜王妃。

巴希爾承認他要求圖像設計師馬特·威斯勒(Matt Wiessler)拼湊出這份銀行結單,但當BBC多位經理查問巴希爾時,他連番否認曾向史賓賽伯爵展示有關文件。

報告認為巴希爾「撒謊並維持著該謊言,直到無法自圓其說。這是其最應受譴責的行為,且對其整體誠信構成莫大疑問」。

BBC在戴森勳爵報告中得到哪些評價?

BBC白城大樓
圖像加註文字,事發時《廣角鏡》節目組所在:BBC倫敦白城園區(BBC White City)

戴森勳爵在報告中猛烈批評BBC的作為。

英國《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早於1996年初曝光了這份虛假的銀行結單,《星期日泰晤士報》同期也曾發表質疑這次專訪的調查報道。時任BBC新聞總監托尼·霍爾(Tony Hall)牽頭召開內部調查,結果認定巴希爾、《廣角鏡》與BBC新聞部毫無過失。但《戴森報告書》指出,該次內部調查從未會見史賓賽伯爵以聽取證詞,未能全面反映事實,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報告書批評,內部調查並未以「必要的懷疑和謹慎」來看待巴希爾的證詞,也沒能提出任何合理理由說明為何如此處理,尤其是當巴希爾已承認偽造銀行結單,而此舉本身已嚴重違反BBC各種規章。

托尼·霍爾後來獲授勳成為霍爾勳爵(Lord Hall),並曾在2012至2020年間擔任BBC總裁。

報告同時指責BBC隱瞞巴希爾是如何獲取該次訪問,又迴避媒體查詢。《戴森報告書》稱:「BBC在毫無正當理由下,沒能達至高標凖的誠信和透明度,而這理應是其典範。」

《戴森報告書》的結論包括:

  • 巴希爾仿造的虛假銀行結單幫助他取信於史賓塞伯爵
  • 巴希爾透過接觸戴安娜王妃的弟弟而得以游說王妃接受採訪
  • 隨著其他媒體對該次訪談的興趣增加,BBC隱瞞了他們所得知,有關巴希爾如何獲取採訪機會的內情

不過,在《戴森報告書》附錄中作為證據刊登的一封1995年便條中,戴安娜王妃表示「毫不後悔」接受《廣角鏡》採訪。

戴安娜王妃寄送巴希爾的便條,日期為1995年12月22日

圖像來源,Dyson Investigation

圖像加註文字,戴森勳爵指出,戴安娜王妃這封日期為1995年12月22日的便條是在2020年11日被發現,並轉交BBC行政人員。

各方對《戴森報告書》有何反應?

BBC回應稱,報告指出了多項「明確失誤」,而當時既有的編輯守則本該足以阻止記者以此等手段獲取採訪。BBC聲明同時承認,管理層當時應盡更大努力尋根問底,並開誠佈公。

巴希爾形容偽造該銀行結單是「愚蠢行為」並為此道歉,但他聲稱這從未左右戴安娜王妃決定是否接受其採訪。

前BBC總裁霍爾勳爵發表聲明,承認當時他作為新聞總監,以「疑點利益歸於被告」(benefit of the doubt)為由放過巴希爾,是錯誤決定。

現任BBC總裁蒂姆·戴維(Tim Davie)說:「雖然報告指出威爾士王妃戴安娜熱衷於接受BBC採訪,但尋求採訪的過程顯然與公眾合理期望遠遠不符。」

「我們對此感到非常抱歉,戴森勳爵已明確指出問題所在。」

BBC董事會主席理查德·夏普(Richard Sharp)說,BBC「毫無保留地接納」《戴森報告書》的內容,並認同事件中存在多項「不能接受的過失」,「我們不會因為事情年代久遠而覺得安慰」。

BBC以總裁戴維名義致函威廉王子、哈里王子、查爾斯王子與史賓賽伯爵道歉。據BBC了解,戴維在致查爾斯王子的信函中承認巴希爾對王儲、其幕僚與其他王室成員作出「虛假和不實主張」。

BBC同時退還一切與該期《廣角鏡》節目有關之獎項,包括一項1996年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電視獎項。

前BBC主席邁克爾·格拉德勳爵(Michael Grade, Baron Grade of Yarmouth)於巴希爾舞弊嫌疑曝光之後曾猛烈抨擊BBC管理層。他形容BBC的包庇行為比巴希爾的所作所為更加惡劣。

格拉德勳爵說:「要整整25年才真相大白,這不禁讓人聯想,BBC的新聞檔案裏還埋藏著多少我們從不被告知的包庇?」

馬特·威斯勒在當年的內部調查過後不再獲BBC委託任何工作。他在5月21日對BBC記者回應說,有關方面在20日晚22:00給他發來道歉信息,實在是「太少、太晚」。他要求霍爾勳爵和時任BBC主席約翰·比爾勳爵(John Birt, Lord Birt)向他當面道歉。

戴安娜王妃晚年回顧:從離婚到巴黎致命車禍

戴安娜巡訪加拿大艾蒙頓時以白帽子打扮亮相(29/6/1983)

圖像來源,Bettmann / Getty Images

戴安娜·弗朗西斯·史賓賽女勳爵(Lady Diana Frances Spencer)生於1961年7月1日,是第八代史賓賽伯爵約翰·史賓賽(John Spencer, 8th Earl Spencer)第四名孩子。

1981年,戴安娜與英國王儲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Charles, Prince of Wales)結婚,先後誕下威廉與哈里。

1992年,戴安娜與查爾斯分居;1996年,兩人離婚。

1997年8月31日凌晨,戴安娜在法國巴黎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旁邊的地下車道遭遇車禍,送院搶救之後不治身亡,終年36歲。

車禍中,與戴安娜同行的友人——英國埃及裔富商之子多迪‧法耶茲(Dodi Al Fayed)和司機亨利·保羅(Henri Paul)同告喪生。法耶茲的保鏢特雷弗·里斯—瓊斯(Trevor Rees-Jones)生還。

調查人員認定,保羅體內每100毫升血液的酒精含量為175毫克,遠高於法國法定上限50毫克,相當於喝了多於一瓶葡萄酒;保羅試圖擺脫「狗仔隊」攝影師追蹤,加速逃走,結果轎車失控,撞上地下車道一根混凝土柱子,造成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