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全球鬧「蛋荒」,台灣爆罵戰,供應體制遭全方位審視

  • 李澄欣
  • BBC中文記者

圖像來源,AFP

「你買不買得到雞蛋?」——這自年初起就是台灣人的民生話題,受禽流感及氣候低溫等影響,雞蛋產量銳減、蛋價飆漲,民眾買到就上載至社交媒體炫耀自己是「雞蛋富翁」。

各大連鎖超市都實施雞蛋限購令,每人每次限購兩盒,並呼籲消費者不要囤蛋。日前有網民拍到龍頭超市全聯福利中心的收銀員,在背上貼著公告指「今天雞蛋已售完,只剩健達奇趣蛋」。

缺蛋議題也成為藍綠口水戰,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上月發長文批評全台缺蛋、蛋價平歷史新高是政府的「蛋蛋危機」,在野國民黨指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擺爛」,要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下台,綠營支持者和民意代表則指「不是買不到蛋,而是買不到便宜的蛋」。

雞蛋問題甚至牽扯到兩岸關係,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2月在例行記者會上談到台灣蛋價漲幅,被台灣官方反駁所引述的價格不實,「台灣省全國人大代表」鄒振球3月在北京兩會期間則稱台灣缺蛋危機「都可以依靠大陸得到很好解決」,引起一些台灣網民調侃「蛋中有彈」。

到底台灣有多缺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缺蛋危機下餐飲業首當其衝。

據官方統計,台灣每年每人要吃355顆蛋,每日雞蛋需求量為12萬箱(每箱200顆),但去年底至今產蛋母雞減少400萬隻,目前雞蛋每日產量降至11.2萬箱,每日雞蛋缺口約在50萬至80萬顆。

有業內人士估計,實際缺蛋量比官方估算的還要多,料每天缺少百萬顆雞蛋以上。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月21日曾在臉書發文,「我要先對於消費者近日未能即時買到雞蛋,表達深深的歉意」。他預計,國內雞蛋產量還要再2、3個月才能慢慢提升。

國產雞蛋有一半銷售到市場、雜貨店、餐飲和烘焙業等「業務通路」,只有兩成多銷往超市和賣場等「零售通路」,蛋商往往優先供應給前者,變相令一般消費者更難買到雞蛋,當中又以產量最少、需求量最大的北部地區最為嚴重。

至於台灣雞蛋定價,是由蛋商、蛋農與工商部門等循「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協商後,決定收蛋的「產地價」和售出的「批發價」。在缺蛋危機下,蛋價過去三周已調漲二次,2月中旬產地價從調漲2元至42.5元新台幣、批發價為52元,3月初產地價再漲到45.5元、批發價上調至55元,均創下歷史新高。

餐飲業首當其衝,南投日月潭知名茶葉蛋店限購兩顆,台北遼寧夜市老字號攤位「勝利號蚵仔煎」宣佈停售蛋煎、鹵蛋及蛋花湯,蚵仔煎恐無蛋可加,台南「名東現烤蛋糕」因雞蛋供應不足,當天蛋糕賣完即提早打烊,新竹「老五鹹粥」也因缺蛋被迫停業十天。

為何不大批進口雞蛋?

雞蛋過去台灣大多自給自足,進口雞蛋相對較少,但由於台灣雞蛋持續短缺,農委會啟動「短期專案進口」計劃,預計進口澳洲500萬顆雞蛋和種雞30萬隻,首批36萬顆澳洲雞蛋已在2月28日空運抵台。

不過澳洲雞蛋價格高昂,加上運輸成本,進口雞蛋的價差要由農委會倒貼3000萬元新台幣。此舉遭到外界質疑,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公開批評,「蔡政府號稱新南向政策,可是在東南亞卻一顆蛋都買不到,必須要跟這麼遙遠的澳洲買」。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解釋,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禽流感防疫規範,目前台灣只能進口美國、日本、澳洲三國的雞蛋,美日目前都缺蛋,而像越南、中國、印尼等地因蛋雞產育過程有使用疫苗,因此不納入考慮。他3月7日在立法院進一步透露,未來不排除從其他國家進口。

根據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報告,台灣在2020年進口雞蛋999公噸,2021年進口483公噸,2022年1到9月就超出歷年達到1379公噸。雞農都關注日後當局會否增加進口比例,陳吉仲強調未來10年、20年台灣人所需雞蛋主要來自國產供應,這個結構性改變不可能發生。

為何今年特別缺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全球各地鬧蛋荒,圖為美國超市限購雞蛋。

台灣並非特例,全球多國也鬧蛋荒,英國雞蛋產量創9年新低,美國雞蛋在過去一年漲價六成,是50年來的最大漲幅,日本雞蛋批發價也較去年同期飆升1.86倍,價格同時創下1993年有紀錄以來新高。

這是因為2022年全球多國爆發禽流感,迫使雞農大規模撲殺雞隻。美國因為禽流感撲殺包括雞隻在內的5800萬家禽,歐洲撲殺5,000萬隻,日本也殺了1249萬隻。

禽流感可經由候鳥傳播,有專家指出,候鳥因氣候變遷改變棲息地和遷徙路線,導致病毒在國際間大規模爆發。

另一方面,俄烏戰爭也導致國際原物料上漲,雞飼料價格攀升,農民生產成本提高。

為何產蛋效率不佳?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全球多國爆發禽流感,圖為英國一個雞場,為防感染把雞隻關在室內。

回到台灣,蛋荒並非今年獨有的問題,農委會三年前拍宣傳片指成立「雞蛋國家隊」,讓民眾「雞蛋不用搶,天天買得到」,但缺蛋問題年年上演,分析認為根源是產業結構性問題。

據統計,台灣雞蛋年產量超過80億顆,當中85%母雞仍是以傳統的開放式「格子籠」(battery cage)飼養,即一張A4紙大小的籠子內關了2到4隻雞,牠們吃喝拉撒都在籠內解決,多數雞隻畢生不曾踏上地面,更無法張開翅膀,如此密集的環境容易傳播病毒,禽流感肆虐期間更是不堪一擊。

相較之下,瑞士、法國、紐西蘭等西方國家已陸續淘汰格子籠,台灣動物保護團體也呼籲跟上國際潮流,要求官方制定產業轉型政策,但農委會態度被指被動,一直未給出具體承諾。

另一方面,雞隻產蛋的最佳溫度為攝氏14至至25度,開放式蛋雞場無法應對天氣變化,一遇到溫差變化大產蛋率就下降。對比美國、日本產蛋率高達八九成,台灣只有六七成,在國際上實屬偏低。

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歸咎於雞農老齡化,轉型意願不高,禽舍老舊導致蛋雞生產率差。當局近日提出投入10.5億台幣,在未來3年協助登記5萬隻以下規模的傳統開放式禽舍,改建為非開放式、密閉水簾禽舍,並導入智慧省工設備,雞糞處理資源化等。

應否淘汰包銷制?

圖像來源,Lam Yik Fei

即使禽舍全面升級,也未必能解決缺蛋問題,有蛋農把矛頭指向有40多年歷史的「統一包銷制度」。

台灣雞蛋約八成走包銷制,不管蛋農產出的雞蛋大小、品質,都會由固定合作的蛋商以重量計價全收,再由「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定價。

委員會原則上由養雞協會丶蛋商公會和政府三方組成,但蛋農最多只佔四成,比例上長期處於弱勢,換言之蛋價長期掌握在大型蛋商手中,而蛋農經常被蛋商要求補貼運費,拿到的價格往往也低於公告價。農委會去年曾承諾增加蛋農參與,提高蛋價透明度,但成效不彰。

台灣媒體《報導者》引述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榮譽教授吳聰敏指,包銷制本意是保護農民,卻可能傷害到市場機制。

他解釋,當雞蛋過剩時,讓沒有競爭力的蛋農存活下來,因此缺乏改善生產設備的誘因,令台灣雞蛋產業停留在落後的生產模式;當雞蛋產量不足時,僵固的定價機制和被政府干預凍漲的價格,無法反映市場行情,農民缺乏增產誘因而令缺蛋惡化。

有資深養雞產業者表示,政府與其給予補助,不如改善產銷、阻止大型蛋商壓價,蛋農看到有錢可賺,自然會去改進飼養環境,長遠會讓產量更穩定。

台灣農業新聞網站《上下游新聞》在去年初的報道已指出,台灣雞蛋產業難以進步的原因是整體蛋價過低,自2008年到2021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長11%,但雞蛋價格十多年來只有微升幅,產地價從每公斤43.89到46.22新台幣,零售價從56.32元到 56.97新台幣。

這是因為台灣政府為平抑物價,過去都會下令「凍漲」雞蛋價格,有蛋農直言雞蛋產地價根本無法反映成本。《上下游新聞》引述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許振忠表示,雞蛋價格應回歸市場機制,減少人為干涉,才能維持產業體質健康。